万松亭下寒溪桥,走马冲泥苦折腰。
下榻何曾嫌造次,登堂原不费招邀。
入帘庭草连荆树,出谷莺声遍柳条。
眼底江山分楚越,迎恩楼上梦魂遥。
寄胡我溪昆仲
万松亭下寒溪桥,走马冲泥苦折腰。
下榻何曾嫌造次,登堂原不费招邀。
入帘庭草连荆树,出谷莺声遍柳条。
眼底江山分楚越,迎恩楼上梦魂遥。
注释:
- 万松亭下寒溪桥:万松亭下的寒溪桥,是诗人经过的地方。
- 走马冲泥苦折腰:形容路途艰难,行走艰难,辛苦劳累。
- 下榻何尝嫌造次:下榻,指在别人家住宿或停留。
- 登堂原不费招邀:登上高堂,不需要特意邀请。
- 入帘庭草连荆树:进入庭院,看到庭中的草和荆树相连。
- 出谷莺声遍柳条:走出山谷,听到莺鸟的叫声遍布柳条。
- 眼底江山分楚越:眼中所见的江山,仿佛划分了楚国和越国。
- 迎恩楼上梦魂遥:在迎恩楼中,梦中的魂灵飘向远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万松亭下寒溪桥,走马冲泥苦折腰”,描绘了诗人在万松亭下寒溪桥行走时,马蹄踩在湿泥上,感到辛苦劳累的景象。颔联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对于住宿的态度,“下榻何尝嫌造次”表明即使是简陋的住所,诗人也毫不嫌弃,“登堂原不费招邀”则表示即使需要亲自邀请才能到达高堂,诗人也不会感到麻烦。颈联“入帘庭草连荆树,出谷莺声遍柳条”,则通过描绘庭院里的草木和山谷中的鸟儿叫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色画面。尾联“眼底江山分楚越,迎恩楼上梦魂遥”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背景,诗人似乎在梦中游走于楚国与越国之间,感受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氛围。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鲜明,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