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厌烦喧,爱此僧居静。
莲宇已摧颓,茅斋自清迥。
山光林际来,野色雨中净。
池水不生澜,袈裟坐相映。
累日滞幽寻,绿苔应满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综合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词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创作背景、意象以及手法,考核对于诗歌的综合特色和木瓜的基本情思。重点考核情感的领悟、意境的赏析到手法的运用。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试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要求考生对每句诗的意思进行概括,再结合全诗加以解释;“赏析”则要求考生从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时首先指出诗句的意思,接着指出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最后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及艺术效果。注意要全面、准确、恰当,不可偏离题目要求。

【答案】

译文:

旅途劳顿厌烦了喧嚣,喜爱这僧人居住的地方安静。

莲堂已经毁坏倒塌,茅草屋子显得清雅高远。

山光林色从眼前来,雨后野外一片洁净。

池水没有翻起波澜,僧袍映照水中波纹。

连续多日滞留在幽静之处寻觅,绿苔应该长满道路。

赏析:

首联“旅宿厌烦喧”,写诗人厌弃喧嚣的旅居生活,喜欢宁静的山林环境。颔联“爱此僧居静”点明诗人喜爱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归隐的愿望。颈联描写了山林美景,“山光林际来”“野色雨中净”,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尾联“池水不生澜”、“袈裟坐相映”,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恬然自得、超然世外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寻幽觅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