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谁不乐,游子独慨慷。
慨慷亦何为,感物怀故乡。
故乡乱庶已,欲往川无梁。
安得晨风翼,鴥彼西南翔。
出门遇行客,言曾历我疆。
宫室尽为墟,城郭徒悲凉。
访子平生亲,白骨委榛荒。
君子志四海,小人怀一方。
勋名愧远图,岂必梓与桑。
游子不能答,涕下沾衣裳。
叶落粪本根,狐死首山冈。
所生良可乐,贫贱乃其常。

良辰谁不乐,游子独慨慷。

【注释】: 良辰,美好的时光。谁不乐,谁不快乐?游子,远离家乡在外的游子。慨慷,感慨、悲伤。【赏析】: 这首诗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为主调。开头两句,诗人写自己身处异地,而时逢良辰美景,人人皆为欢乐之至,唯独他一人却感到悲苦不堪,不禁发出“嗟乎!”的叹息。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感慨。他感叹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悲伤,又是为了什么而忧伤呢?原来,是感物而怀故乡啊!“感物怀乡土”,这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很普遍的抒情方式。如《诗经·小雅·北山》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王风·黍离》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都是感物而怀乡土的例证。五、六句,诗人由感物而怀土,进而写到故乡已遭战乱,人民流离失所,一片荒凉景象。七、八句,诗人想到要想归去,但川道断绝,不能渡越。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旅途中偶遇一位行客,行客告诉他说,他的故土已被敌人占领,现在只剩下一片瓦砾了。诗人听到这些消息,更加悲痛不已。九、十句,诗人又想到故乡亲人,他们已死无葬身之所。十一、十二句,诗人想到故人之子,也都已沦为敌国之臣了。这两句诗,诗人用“白骨”“榛荒”来形容故国残破的景象以及人民的惨状,表达了他对国土沦丧和人民遭受屠杀的极大愤慨。十三、十四句,诗人又联想到君子应该胸怀天下,关心国家大事,而小人却只顾眼前私利。最后两句,诗人以“勋名愧远图,岂必梓与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功勋,但比起那些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呢!诗人在这里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处境。全诗以“咏怀”起兴,抒发了诗人的哀怨、愤懑之情,表达了他对于祖国沦陷和人民痛苦的痛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