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为一体,鼓吹生乱离。
一体如一人,唾余何可为。
乐府古所推,不多汉魏时。
我爱子夜曲,情深反似痴。
悠悠者江澜,楚楚者江湄。
江城鸣画角,亦带夔门悲。
洞庭苦积沙,岳阳笛声疲。
我之蜀国弦,一曲愁湘妃。
为君再一曲,公无渡河兮。
【注释】
杂诗三首: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杂诗:指无固定题目而内容较广泛的诗歌。
鼓吹:古代军中乐器,如笛、笙等吹奏的乐器,因鼓和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而得名。
生乱离:造成动乱。
一体如一人:比喻国家与人民为一体。
乐府:即《汉乐府》,是收集了汉代民间音乐的诗歌集。
子夜曲:古琴曲名。
楚楚: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悠悠者江澜:指长江水波。
夔门:山名,在四川奉节县西,瞿塘峡口,东有白帝城,西有紫阳城,两城对峙如门,故曰“夔门”。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积沙:沙石堆积成山。
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传说为舜帝的妃子。
我之蜀国弦:用蜀国的弦乐器演奏的曲子。
一一曲愁湘妃:一首乐曲,使人想起湘妃的愁容。
公:对对方的尊称。
渡河兮:渡过河去。
【赏析】
这是一首杂诗,诗人以乐府旧题,抒写自己忧时伤世之情。全诗情真意切,风格沉郁苍茫,语言质朴自然。
首联:“一人为一体,鼓吹生乱离。”诗人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指出他们是一个整体,当国家发生混乱时,人民也会遭难。“鼓吹”,指军乐。《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四牡騑騑,周率其车”句。这里的“鼓吹”是指军乐。诗人在这里借指当时战乱的社会现实。他希望统治者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人民的安定生活。
颔联:“一体如一人,唾余何可为。”诗人进一步发挥上联的意思,强调国家和人民命运与共,一旦国家动荡不安,人民也会遭受灾难。“唾余”,指残羹剩饭。这里比喻国家败亡后的残局。诗人认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如果国家的危难降临到人民头上,那么国家就难以再恢复过来。
颈联:“乐府古所推,不多汉魏时。”诗人从乐府古曲说起,认为这些古曲都是歌颂国家和人民的美德之作。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古曲已经遗失了。只有少数几首保留下来。诗人感叹道,这些古曲虽然不多,但它们却是汉魏时代的产物。
尾联:“我爱子夜曲,情深反似痴。”诗人转而赞美《子夜曲》这首古曲,认为它比《子夜》更动人。“子夜”原指十二时辰中的一夜,后来被用来泛指半夜。这首诗中,诗人将“子夜”与“子夜曲”联系起来,认为“子夜曲”是比“子夜”更为动人的音乐。
“悠悠者江澜,楚楚者江湄。”诗人描写了长江水波荡漾、江边草木茂盛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江澜、江湄等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担忧之情。
最后两句:“江城鸣画角,亦带夔门悲。”诗人又回到自己的家乡,描述了家乡的声音——呜咽的号角声。同时,还描绘了家乡的景象——夔门(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的山水景色。诗人通过描绘家乡的声音和景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担忧。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注,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