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阜棱层下坎平,望中银汉觉虚明。
当窗不辨青松色,近水惟闻折竹声。
无数鸥群眠浅渚,一行雁字迹高城。
吟窝此景须增价,纸帐围屏分外清。
【注释】
棱层:山峰层层叠叠。下坎:指山脚下的平地。银汉:银河,指天空中闪烁的星河。折竹声:指雪打在竹子上发出的声音。眠浅渚:停息在浅浅的沙洲上。雁字迹高城:形容大雁排成的行字阵飞过城墙。吟窝:指诗人的书房。纸帐围屏:用纸做成的帐子和屏风。分外清:分外显得清雅、宁静。
【译文】
山峦重叠,参差不齐,山底与山腰平缓如削。远远望去,那银河般的雪光使天穹显得格外空旷明净。
站在窗前,看不见窗外苍松的颜色;走近水边,只听到折断竹竿发出的脆响。
无数鸥鹭群鸟栖息在水边的沙滩上,一行大雁飞过,在古城墙上留下清晰的印迹。
吟诗作画,在这清幽的景致之中更添情趣;用纸帐和屏风来装饰居室,更显清高脱俗之态。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与翰林院编修周尧佐先生唱和之作。周尧佐是江西人,因避乱而南迁。他于淳化二年(991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累官至右正言,出知杭州。淳化三年(992年),他以母丧去官归家,后复起为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这首诗是其时为友人所作,借咏雪之景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高阜棱层下坎平,望中银汉觉虚明”,写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山下景色,只见白雪皑皑,覆盖了平地,犹如银河一般璀璨耀眼。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雪景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颔联“当窗不辨青松色,近水惟闻折竹声”,则进一步描绘了雪后的景色。诗人站在窗前,却无法分辨出窗外的青山翠柏,只能隐约看到它们被雪覆盖的轮廓;而近处的水边,只能听到雪落在竹子上的清脆声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诗人的内心感受。
颈联“无数鸥群眠浅渚,一行雁字迹高城”,继续描绘了雪后的景象。无数的鸥鹭群鸟栖息在水边的沙滩上,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一行行的大雁在高空中飞翔,留下了清晰的飞行轨迹。这两句诗通过对鸟儿和大雁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与和谐之美。
尾联“吟窝此景须增价,纸帐围屏分外清”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景的珍视之情。诗人认为,这样的美景使得他的书房更加珍贵,增添了许多价值;而用纸做成的帐篷和屏风更是分外显得清雅、宁静。这两句诗通过对书房和用品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意象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