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过钱塘,秋潮正掀涌。
浪花蹴天飞,涛影压云涌。
初疑海窟沸,复讶地轴动。
雪山半空来,雷鼓六丁拥。
阳侯叱洪威,海若扇馀汹。
声喧战马驰,势怒老蛟耸。
云梦敢言大,吴会讵敌勇。
钱弩竟虚发,越舟尽成恐。
快哉天下奇,异矣泽中孔。
斜阳一镜平,飞鸥集如蛹。

【赏析】

钱塘江潮,自古以来为诗人所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子夜吴歌》十首,其中有一首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是作者在长安时所作。诗中“海客来过岭,江亭夜月孤。手携商女瑟,船系荻花丛。”就是对钱塘江潮的描写。而李白对钱塘江潮的描写,又是从他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的。他的这首诗,就是从他在长安的生活感受出发的。因此,这首诗与一般的观潮之作有所不同,它是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的结果。

此诗开篇点明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即九月三日,渡钱塘江,观潮。接着,用五句二十个字,概括地描绘出钱塘江潮的气势:扬帆过钱塘,秋潮正掀涌;浪花蹴天飞,涛影压云涌;初疑海窟沸,复讶地轴动;雪山半空来,雷鼓六丁拥;阳侯叱洪威,海若扇馀汹。这五句话,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观潮时的惊险场面。诗人用“扬帆过钱塘”一句,点明了观潮的具体地点,也点出了时间——九月三日。“秋潮正掀涌”,是说秋潮正在汹涌澎湃。这一句中的“掀涌”,既写出了潮水的巨大力量,也写出了观潮人的心情。“浪花蹴天飞”、“涛影压云涌”,两句,又把观潮的现场描绘得非常逼真、动人。“初疑海窟沸,复讶地轴动”,是说一开始怀疑这是海中所发生的沸腾声,又觉得好像地震一样。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潮声的巨大和观潮人的惊心动魄之感,同时也把观潮时的紧张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描绘出观潮时的情景:“雪山半空来,雷鼓六丁拥;阳侯叱洪威,海若扇馀汹。”这里,诗人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山比作雪,将雷比作鼓,将海比作龙,把潮比作虎,使整个诗句显得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这四句诗中所写的各种自然现象,实际上都是潮头的表现,诗人只是借物喻人,以突出观潮这一中心内容。这四句诗,既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也是对后面几句的过渡。

最后六句,又回到观潮上来。“声喧战马驰,势怒老蛟耸。”是说听到潮头的声音,如同战马奔驰,势如老蛟腾跃一般。这里的“声喧”和“势怒”,是观潮人的心理感受。诗人用“战马驰”和“老蛟耸”两个比喻,把观潮时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云梦敢言大,吴会讵敌勇”两句,是对钱塘江潮的赞美之词。这两句诗中所说的“云梦”和“吴会”,是指当时的杭州城和苏州市。这两个地方,在当时都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云梦敢言大”,是说杭州这个“云梦之地”的观潮场面之大,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吴会讵敌勇”,是说即使是吴郡、会稽这样的地区,其观潮之勇,也比不上杭州。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潮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杭州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以“快哉天下奇”结束。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下的奇观只有钱塘江潮才能算得上!这一句既是对前面各句的总括,也是结尾的点睛之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