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水同归一水东,行人常此叹途穷。
山腰远近过三舍,波面参差卧两虹。
刻石浪传修史笔,挥金谁续济川功。
殷家尚义真难事,赢得芳声满歙中。

【注释】

过临溪曹渡二石桥:经过临溪和曹渡的两座石桥。

山腰远近过三舍:山腰上,远近之间,过了三次路程(一舍为三十里)。

波面参差卧两虹:水面上波纹纵横,好像有两条龙在水底游动。

刻石浪传修史笔:在岩石上刻画文字,使水流声好像能记录历史的笔端。

挥金谁续济川功:挥金是指豪赌或挥霍,“济川”指救济百姓,济民之难。谁人能继续这样的功绩呢?

殷家尚义真难事:殷家崇尚仁义,真是一件难办的事情。

赢得芳声满歙中:赢得了美好的名声,使得整个歙州都知道了。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诗人任临安知府时。诗中描绘的是临溪曹渡一带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美丽景色。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当地殷姓家族崇仁重义、慷慨助人的崇高品质的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临溪曹渡二石桥桥皆殷氏所修,尝求予记”,点明题旨,交代背景。殷氏修建了这座石桥,希望诗人为其作记。这一句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石桥的宏伟壮丽,而是从桥旁的自然景观入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颔联“众水同归一水东,行人常此叹途穷”,是全诗的重点之一。诗人以“众水同归”形容河水汇集到一起的壮观景象;以“一水东”暗示着河流向东方流淌而去;以“行人常此叹途穷”表达了人们在此地行走的艰难与不易。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临溪曹渡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艰辛历程。

颈联“山腰远近过三舍,波面参差卧两虹”,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诗人用“山腰远近过三舍”来形容山势的起伏和道路的曲折,用“波面参差卧两虹”来描绘河水流动的形态和色彩。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临溪曹渡的自然美景,更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尾联“刻石浪传修史笔,挥金谁续济川功”,是全诗的升华。诗人用“刻石浪传”来形容石刻的文字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历史见证;用“挥金谁续济川功”来表达人们对于豪赌挥霍的谴责和对仗侠仗义精神的赞扬。这一联诗,既展现了临溪曹渡的历史文化风貌,又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民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既描绘了临溪曹渡的自然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地人民崇仁重义、慷慨助人精神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