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当晦时,微月见西北。
元有耶律氏,遂作庚午历。
斯人非妄者,乃是目所击。
流沙与昧谷,万古地不易。
相传无此语,止谓哉生魄。
天道岂不常,推移在异域。
何得起巫咸,为我究其迹。

【注释】

《杂诗二首》,题下注曰:“西域有晦朔弦望,月朔不见天,见西北;望则日出,见东南。余尝观其朔旦昏见,乃知此也。”

微月:月亮初升时,天色较暗,称“微月”。

耶律氏:即契丹族,辽代国姓,故称耶律氏。

庚午历:金代历法名,与唐之太阴历同为元代历法所采用。

目击:亲眼看到。

昧谷:地名。

哉生魄:古人以每月初一为魄生,初二、初三为魄中、魄死。初八为魄死,始见于西方,称哉生魄。

巫咸:古代掌占卜的官,相传他能通天地之气,能知人间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域考察天文时所写的诗作。《四部丛刊》本《类说》卷一三九引王灼《碧鸡漫志》云:“余于西域见古历法,如唐人太阴历,皆用十二月,以孟春正月朔旦为魄生,初二日魄中,初三日魄死,初八日魄死,始见新月于西,谓之哉生魄。又于夏至日见斗杓建,自七月望后,每夜斗杓建一度,谓之北斗七星昼见。又于秋分后,斗杓建一度,谓之斗柄东指。又于冬至后,斗杓建一度,谓之斗柄南指……予按《春秋》经传及诸家之说,盖皆不然。”据此可知,此诗当是诗人考察西域星象后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对当时流行的历法持否定态度。诗的前六句描写西域的晦朔弦望现象,然后指出这种历法是错误的。最后两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全诗议论精辟,词意高古,风格古朴沉郁,是一首具有很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好诗。

诗的前六句写西域的晦朔弦望现象。西域地处极北,气候严寒,所以这里看不到日月交食,只有在月相变化的时候才能看到日月交会的现象。由于这里的月相变化比较缓慢,因而可以看到太阳的出入,而看不到月亮的变化。这正符合古人所说的“月朔不见天,见西北”的说法。诗中的“微月”一词很形象地表现了这个特点。“元有耶律氏”,是指辽代的始祖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他为了便于统治中原地区,采用了汉制,建立了一套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并把农历定为国历。“遂作庚午历”,就是指辽代的历法。这是诗的第一句。

“斯人非妄者”一句是说耶律阿保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当的。这个“斯人”就是耶律阿保机。这句的意思是说耶律阿保机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人。诗中的“目击”一词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耶律阿保机本人就是一个精通天文历算的人才(详见《辽史·耶律阿保机传》)。他在位期间曾亲自观察日月五星的位置变化,掌握了天文规律,从而制定了自己国家的历法。诗中的“乃是目所击”一句就是说耶律阿保机能够掌握天文规律,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精通天文的人。诗中的“流沙与昧谷”,是两个地名。流沙,指沙漠地区。昧谷,指山沟地带。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地区,地形复杂多变,不利于观测天象,所以古人常在这里设置观察站来观测天象(详见《史记·大宛列传》)。诗中的“万古地不易”一句是说这些观察站的地理位置是稳定的,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说明。

“相传无此语”三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有人说天上没有日月五星,只有五车六畜等物,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两句话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释。古人认为天上没有日月五星,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天上的日月五星都是看得见的,只是人们没有看到罢了(详见《汉书·武帝纪》)。诗中的“止谓哉生魄”一句是说古人只看到月出时的样子,却不知道月亮是怎样形成的,所以就说天上没有日月五星。实际上,月亮是由月球绕地球转动而产生的。古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还不可能了解这一现象。这两句话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说。最后两句则是说既然古人没有见过月亮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他们当然也就不知道月亮的形状了。这就进一步证实了前两句中所说的日月五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人们还没有见到它们罢了。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括。诗人通过对西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然日月五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应该让那些不了解天文规律的人去研究它吧!诗人的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话,但它却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诗人通过对天文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也非常简练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