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阳’是唐代教坊曲名,即唐代音乐术语。唐代的教坊使以”乐工依声作词,并给诗题赠之” ,故有此曲名。
据传唐初宫中有一歌女演唱了一首名为“垂杨”的新曲,因音调优美、形象独特而为人所称颂。“垂杨”作为歌词的来源也流传为教坊曲之一。到了晚唐时,词人白居易在诗作《和元九寄下第友》一文中将此一首歌女的新词填入诗歌,并给予该女子很高的评价:“愿君以此新声度。”
“垂阳”,即垂杨。唐朝的皇家园林多为柳夹水边,故名。
到了宋朝,诗人刘克庄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及,“后主令‘昭化’”、“后帝令‘嘉陵’”。其中“昭化”的歌词内容与歌女新词相似且音调一致。而唐诗中的这种教坊曲也称作“垂杨”。
唐代以后,这首音乐作品在民间流传时以“垂阳”命名。
综上所述, ‘垂阳’本指唐朝宫中出现的一首流行于宫廷的优美歌曲, 根据白居易之诗歌及刘克庄之古文记载, 该曲名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