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晓起雪大晴,蜀江早有商船行。
前牵百丈后催舵,欲动不动难为情。
两舷相依若弟兄,雪后无风江水平。
古来川货甲天下,尔中何物皆充盈。
一舟系尾大于瓦,荡漾不敢相先争。
有时遇险即分载,主者自解操奇赢。
长年三老各守职,翘首疑闻呼啸声。
纷纷远树雾中出,点点玉峰天外明。
棹郎呵冻相偶语,隔岸恐是夷陵城。
大滩小滩难悉数,自出两川今几程。
嗟哉远道亦良苦,盐井有戒何相轻。
披图一见肌上粟,凛然朔气生檐楹。
摩挲久之意乃定,何人方寸劳经营。
素缣半幅不盈尺,云是东都狂郭生。
宣和天子爱书画,亲与印识题其名。
一朝桑海忽遭变,内局委弃随榛荆。
郭生惟馀比干画,犹幸不燬南来兵。
奎章学士子山子,献纳曾倾葵藿诚。
尔来二百有馀岁,屈指春秋凡几更。

这首诗描绘了郭忠恕在雪霁江行图上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蜀山、江水、商船等元素,以及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蜀山晓起雪大晴,蜀江早有商船行。”描绘了蜀山上雪后的景象,阳光照耀下的雪山显得更加明亮。同时,诗人也提到了蜀江上已有商船在行驶,暗示了蜀江的繁忙与繁荣。

第三句“前牵百丈后催舵,欲动不动难为情。”表现了船只行进时的紧张气氛。船夫们拉扯着长桨,试图推动船只前进,然而由于风平浪静,船只却无法动弹,这种矛盾的状态让船夫们感到无奈和沮丧。

第四句“两舷相依若弟兄,雪后无风江水平。”则描绘了船只与岸边的联系。虽然船上的帆被风吹得鼓胀,但由于没有风,船只能缓缓前行。而岸边的景色与船只形成了和谐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和谐的气息。

第五句“古来川货甲天下,尔中何物皆充盈。”则揭示了蜀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蜀地就是全国的物资供应基地,各种货物都非常丰富。这里的“尔中”指的是蜀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家乡的自豪和感慨。

随后,第六句“一舟系尾大于瓦,荡漾不敢相先争。”描绘了船只在水中的形态。一条小船紧紧地系在了岸边的木柱上,其尾部比周围的瓦片还要大,显得十分突出。船只在江水上轻轻荡漾,不敢与其他船只竞争。

第七句“有时遇险即分载,主者自解操奇赢。”则描述了船只在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时船只会遭遇险境,需要船员们共同分担风险才能安全渡过。然而,船主们能够凭借智慧和经验化解危机,赢得了胜利。

第八句“长年三老各守职,翘首疑闻呼啸声。”则描绘了船员们各自坚守岗位的情景。三个年长的船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职务,他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等待着指挥的命令。同时,他们也可能正在倾听远处传来的呼啸声,猜测着可能发生的情况。

第九句“纷纷远树雾中出,点点玉峰天外明。”则描绘了远方的树木和山峰在雾中的朦胧美景。当迷雾散去时,可以看到远处的树木和山峰在天空中清晰可见。这里的“玉峰”可能是指山石或岩石的形状像玉石一样美丽。

第十句“棹郎呵冻相偶语,隔岸恐是夷陵城。”则描述了船上的船员们在寒冷的天气里相互取暖的情景。他们或许在互相打趣、聊天或者唱歌来驱赶寒冷,而他们的谈话声似乎也传到了对岸。这里提到的“夷陵城”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点。

第十一句“大滩小滩难悉数,自出两川今几程。”则描述了长江上的大小河流和曲折蜿蜒的地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长江上的大小河流和曲折蜿蜒的地貌难以全部列举出来的情况。同时,他也可能在感叹自己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不知道家乡的距离现在还有多远。

第十二句“嗟哉远道亦良苦,盐井有戒何相轻。”则表达了诗人对远途跋涉的辛酸和艰辛。他感叹路途遥远且不易,同时也对那些轻视长途跋涉的人表示了不满。这里的“盐井”可能是一种特定的地理现象或资源。

第十三句“披图一见肌上粟,凛然朔气生檐楹。”则描绘了诗人看到一幅画作时的震撼和感动。他看到了画中的人物和景物,仿佛能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创作过程。同时,他也可能在想象这幅画的背景和场景,以及画家的创作灵感来源。

第十四句“摩挲久之意乃定,何人方寸劳经营。”则表达了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品味后,对画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意识到这幅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同时,他也可能在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与画之间的关系。

第十五句“素缣半幅不盈尺,云是东都狂郭生。”则描述了一幅画作的细节和特点。它可能是一幅非常小巧精致的画作,只有一半的长度不到一尺。这幅画作的创作者是“郭生”,他是一位狂放不羁的艺术家。这里提到的“东都”可能是指长安(今天的西安),因为长安当时是唐代的文化中心之一。

第十六句“宣和天子爱书画,亲与印识题其名。”则描述了皇帝对书画的喜爱和对画作的保护措施。宣和天子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自参与其中并为其加盖印章以示认可。这里的“印识”可能是指皇帝亲自为画作盖章以证明其真实性和价值。

第十七句“一朝桑海忽遭变,内局委弃随榛荆。”则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突然之间衰落甚至灭亡,国家内部的权力机构也随之崩溃。这里可能暗示了历史上的某些事件或时期。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第十八句“郭生惟馀比干画,犹幸不燬南来兵。”则表达了诗人对郭生及其画作的赞赏和珍视。他认为郭生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仍然保存完好没有被毁损。这里提到的“比干”可能是指一位著名的画家,而“南来兵”可能是指来自南方的军队或人物。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时期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担忧。

第十九句“奎章学士子山子,献纳曾倾葵藿诚。”则描述了学者们的智慧和贡献。奎章学士子山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曾经向皇帝献言献策并倾注了大量的诚意。这里可能暗示了皇帝对学者们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学者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第二十句“尔来二百有馀岁,屈指春秋凡几更。”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诗人的角度来看,他已经经历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短短的几十年而已。这里的“春秋”可能是指岁月或时光。同时,诗人也在展望未来,希望继续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才华和事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