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兰坡翁,结屋断尘鞅。
俯听溪阁邃,仰眺岩扉敞。
天机久已熟,真趣可谁赏。
颇闻黄鹤山,樵斧隔林响。
居然驾小舟,来趁夜潮长。
相对喜忘言,欲去愁孤往。
挥毫意不极,缣素大于掌。
高松发天籁,哀壑生夏爽。
抚景尚如昨,斯人已黄壤。
逆旅开画奁,斜阳落书幌。
高风邈难扳,题诗寄遐想。

黄鹤山樵为沈兰坡作小景兰坡孙启南求题

在昔兰坡翁,结屋断尘鞅。

俯听溪阁邃,仰眺岩扉敞。

天机久已熟,真趣可谁赏。

颇闻黄鹤山,樵斧隔林响。

居然驾小舟,来趁夜潮长。

相对喜忘言,欲去愁孤往。

挥毫意不极,缣素大于掌。

高松发天籁,哀壑生夏爽。

抚景尚如昨,斯人已黄壤。

逆旅开画奁,斜阳落书幌。

高风邈难扳,题诗寄遐想。

注释:

  1. 在昔兰坡翁:在从前的时候,兰坡公已经去世了。
  2. 结屋断尘鞅:盖房子的时候断了尘鞅。
  3. 俯听溪阁邃:俯瞰着溪谷的阁楼很深。
  4. 仰眺岩扉敞:仰视着山崖的门敞开着。
  5. 天机久已熟:天机的奥妙已经非常熟练了。
  6. 真趣可谁赏:真正的意境谁能够欣赏?
  7. 颇闻黄鹤山:听说黄鹤山那边,有樵夫砍柴的声音。
  8. 居然驾小舟:竟然驾着小船来了。
  9. 对喜忘言:相互面对时很高兴,忘记了言语。
  10. 欲去愁孤往:想要离开却又忧愁孤独地离去。
  11. 挥毫意不极:提笔作画的时候心意却不尽。
  12. 缣素大于掌:白色的丝绢比手掌还要大很多。
  13. 高松发天籁:高耸的松树发出了自然的声音。
  14. 哀壑生夏爽:悲伤的山谷中生出夏天的凉爽。
  15. 抚景尚如昨:抚摸景物仍然和过去一样。
  16. 斯人已黄壤: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死去了。
  17. 逆旅开画奁:旅店打开了梳妆台。
  18. 高风邈难攀:高尚的品德难以追求。
  19. 题诗寄遐想:题写诗作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是作者为兰坡公写的墓志铭。诗人通过对兰坡公生前生活、性格、情趣等方面的描写,以及他死后的情景和遗留下的遗迹,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高洁傲岸、才情出众、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
    此诗首联点明兰坡公的生平事迹,即“盖”字,表示建造;“断”字,表示断绝尘俗之事。次联两句写兰坡公居处环境幽雅,与世隔绝。三联四句写兰坡公为人清高脱俗,性情中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颔联“俯听溪阁邃,仰眺岩扉敞”二句写出了他居处的幽静,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性格特点。颈联两句写兰坡公的人品高洁,不为世俗所染。尾联两句写兰坡公与世无争、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挥毫意不极”,意思是写诗创作时心情舒畅,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缣素大于掌”,意思是写诗作画时用的白帛布匹比人手还大,比喻他的才情超群。尾联“高松发天籁,哀壑生夏爽”是说兰坡公的居所周围有苍翠高耸的松树,发出自然的声响;四周还有哀伤的山谷,使人感到清爽宜人,暗喻兰坡公的高洁人格和清雅情怀。“抚景尚如昨,斯人已黄壤”二句,是说虽然景物依旧,但兰坡公早已离世了。“逆旅开画奁,斜阳落书幌”二句,意思是旅店开了梳妆台,夕阳斜照在窗帘上。这两句以逆旅开画奁和斜阳落书幌,暗示兰坡公虽死而其遗物犹存,也表达了诗人对兰坡公的追思怀念之情。最后二句“高风邈难攀,题诗寄遐想”,意思是高洁的风范难以企及,只能托诗寄思念。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