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草如烟柳如幕,日上茅檐鼓声作。田翁遣女不出村,东舍西邻隔墟落。
新妇驾牛儿跨驴,家人后拥翁前驱。儿家举酒拦道劝,舅甥几世同桑榆。
耳边阿㜷私属父,肩上娇婴肯离祖。欢声一路到柴关,野伶山歌《柘枝》舞。
两门仿佛朱与陈,乡仪简古民风淳。华筵肆设竞珠翠,想见纷纷京洛尘。
妇馌男耕罢征戍,安得移家个中住。长因击节颂年丰,不作催租打门句。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田家娶妇场景的诗,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一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节:径草如烟柳如幕,日上茅檐鼓声作。
译文:田间的小路上长满了草,仿佛烟雾缭绕;杨柳如同绿色的幕布,在阳光照耀下摇曳生姿。当太阳升到茅屋的屋顶时,远处传来了鼓声。
注释:这里的“径”指的是田间小道,“茅檐”指的是农家的房屋,“阿㜷”是一种方言,意为私事。
赏析: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声音,为接下来的娶妇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背景。

第2节:田翁遣女不出村,东舍西邻隔墟落。
译文:田翁派女儿不离开村子,东边的邻居西边的邻居隔着村庄互相看。
注释:这里的“田翁”是村里的长辈,“遣女”是指让女儿不去。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田家的习俗,女孩不能随意外出,需要遵循家族的传统规矩。

第3节:新妇驾牛儿跨驴,家人后拥翁前驱。
译文:新娘骑着牛,丈夫骑着驴,家人在后面紧紧跟随。
注释:这里的“新妇”指的是新娘,“儿”可能是对“婿”的误写,但这里应该是新娘的意思。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婚礼现场的热闹场面,新娘新郎以及亲朋好友一起出行的温馨场面。

第4节:儿家举酒拦道劝,舅甥几世同桑榆。
译文:孩子们举着酒杯拦住道路,劝阻他们。舅甥几代人共同生活在桑榆之下。
注释:“儿家”可能是指新娘家,“拦道劝”是一种传统的礼仪,用来祝愿新人的婚姻美满幸福。“舅甥”则是指新娘的父亲和舅舅,他们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象征着家族的和睦与团结。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婚姻美满,家族和睦。

第5节:耳畔阿㜷私属父,肩上娇婴肯离祖。
译文:耳边听到的是父母的私语,肩上抱着的是娇嫩的婴儿,不肯离开祖辈的生活。
注释:“阿㜷”是一种方言,意为私语。“娇婴”指的是婴儿。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新婚夫妇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父母亲的指导下成长,不愿离开祖居的生活。

第6节:欢声一路到柴关,野伶山歌《柘枝》舞。
译文:欢声笑语一直传到村口的柴门,野人们唱着山歌跳着《柘枝》舞蹈。
注释:这里的“柴关”可能是指村口的一个小门或关口,“野伶”是一种民间艺人的称呼。“柘枝”是一种古代的舞蹈形式。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欢乐场景,人们载歌载舞,庆祝新人的到来。

第7节:两门仿佛朱与陈,乡仪简古民风淳。
译文:两座房子仿佛朱红色和深红色的门一样醒目,乡间的礼节简单古朴,人们风俗淳朴。
注释:“朱”和“陈”都是形容颜色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朱”可能是比喻,表示鲜艳明亮。“陈”可能是指陈旧的颜色。“乡仪”指的是乡村的礼仪,“简古”意味着简单而古朴。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简朴的民俗文化,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第8节:华筵肆设竞珠翠,想见纷纷京洛尘。
译文:华丽的宴会上摆满了珍贵的食物和装饰品,想象中那些繁华的都城洛阳尘土飞扬。
注释:“华筵”指的是丰盛的宴会,“肆设”可能是指随意设置,“珠翠”指的是珠宝和翡翠,这些都是贵重的装饰品。“京洛”指的是洛阳,古代著名的都城之一。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宴会的描述,展现了城市繁华的一面,同时也反衬出乡村的宁静美好。

第9节:妇馌男耕罢征戍,安得移家个中住。
译文:妻子去耕种田地,丈夫去服劳役征戍,怎样才能搬回家乡居住呢?
注释:“馌”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式,指妇女在家种植庄稼。“征戍”是指出征守卫边疆。“安得”是一个反问句,表示如何能实现的愿望。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追求,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四处奔波。

第10节:长因击节颂年丰,不作催租打门句。
译文:常常因为丰收的喜悦而击节歌唱,不再为了催收租税而敲开家门。
注释:“颂年丰”是指在丰收的季节里唱歌庆祝,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催租打门句”可能是指过去农民因为欠租而被逼上门催讨的场景。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农业问题,减轻农民的负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