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长共此山河,却为中原涕泪多。
看到幽兰轩里事,依然流恨似宣和。
【注释】
- 书金史后:指《南渡录》。
- 幽兰轩里事:即“兰亭”之典故。东晋王羲之与谢安、孙兴公等诸贤同游兰亭,流觞曲水。王羲之为之作序,序文有“一去三百年,风尘荏苒今如许”,后人常以之比况君臣遭际的变迁。这里借指北宋灭亡。
- 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 流恨似宣和:指南宋亡于金朝而复归于宋,犹如当年北宋灭亡于金朝又复归于宋一样,只是时过境迁,人事已非。
【赏析】
此诗作于靖康二年(1127),诗人被俘至金国,目睹故国之沦丧,心中无限感慨,遂作此诗。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俘虏中看到中原大地依然存在,而自己却不能像古人那样有所作为,内心十分痛苦。三、四句点出自己的遭遇,抒发感慨。最后两句是说,自己虽然不能回到中原,但看到故国的山河依旧,仍不免有遗恨。全诗情调沉痛,语言质朴,直抒胸臆;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感情发展曲折有致,富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