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轻舟远背城,野中一见一含情。
乍过门巷多相似,遥识衣冠已出迎。
岸岸水生芳草绿,家家梅向晚天清。
频来自觅题诗处,绕槛巡檐仔细行。

【注释】

  1. 斜日:夕阳。
  2. 轻舟:小舟。
  3. 野中:指郊外。
  4. 乍过:忽然经过。
  5. 门巷:家门。
  6. 衣冠:指士人的衣帽。
  7. 岸岸:水边。
  8. 芳草绿:青草绿得发亮。
  9. 梅向晚天清:傍晚的梅花开得很茂盛。
  10. 频自:屡次。
  11. 题诗处:写诗的地方,即园亭。
  12. 绕槛巡檐仔细行:走遍了栏杆和檐头。
    【译文】
    夕阳西下,轻舟远离城郭,在野外偶见一个含情脉脉的人。
    忽然经过家门,发现门前已有士人出来迎接。
    两岸水边芳草青青,家家户户的梅子在傍晚显得格外鲜艳。
    频频来到园亭寻找题诗的地方,绕着栏杆,沿着屋檐细细地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东林庄居春景的小诗。首句写夕阳下小舟远去,与城郊景色相离渐远的景象;次句写在郊外偶见一位含情脉脉的人,表现了作者对这意外邂逅的惊喜心情;第三句写经过家门时,已见到士人在门前迎候;第四句写岸上芳草如茵,水边梅树繁茂;末两句写自己多次来到园亭寻找题诗的地方,绕着栏杆,沿着屋檐细细地行走。全诗以轻快、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春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初到东林庄居时的所见所感。“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是黄昏时分,“轻舟远背城”,写出小船已经驶出城外,“野中一见一含情”,表明诗人在这宁静的野外偶遇了一位含情脉脉的士人。诗人对这位偶然遇见的士人十分喜爱,因而“乍过门巷多相似,遥识衣冠已出迎”。这里用“多相似”来形容士人的服饰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形象的相似程度,突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而“遥识衣冠已出迎”则表明诗人已经认出这是一位士人,并且士人主动迎客,进一步显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美。“岸岸水生芳草绿,家家梅向晚天清。”两句是说岸边芳草碧绿,屋前梅花盛开,整个庄居沐浴在一片美好的春光之中。“频来自觅题诗处,绕栏巡檐仔细看行”,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反复来到园亭里寻找可以题诗的地方,他走遍了栏杆和屋檐,仔仔细细地观察周围的景色。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这次偶遇的欣赏和喜悦心情,也表现出他对这美景的喜爱,并希望留连忘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