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游五千里,乃得物外交。
朔土天早寒,九月草树雕。
衍公林下秀,要我共登高。
秋风净游氛,流目空云霄。
稍觉怀抱宽,遂忘登陟劳。
古人不可见,俯仰心为焦。
缅怀庐山远,神契栗里陶。
斯人去已远,千年犹一朝。
【解析】
“客游五千里,乃得物外交。”意思是我客居他乡已长达五千里程,才有幸与外宾交往。“朔土天早寒,九月草树雕。”意思是北方的大地天早寒,九月草木凋零。“衍公林下秀,要我共登高。”“衍公”指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一说字亢)。“衍公林下秀,要我共登高。”是说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在竹林中,邀请自己一同攀登。“秋风净游氛,流目空云霄。”“秋风”指萧瑟的秋天的风。“游氛”是游气,指云雾。“净”,一作“扫”。 “流目”一作“凝睇”。 “空云霄”,一作“空山”。这是说秋风扫荡了云雾,放眼看去,只见空无一人的山峰。 “稍觉怀抱宽,遂忘登陟劳。”“登陟”指攀登。“遂忘登陟劳”,就是不知不觉地忘记了登山的劳累。“古人不可见,俯仰心为焦。”“古人不可见”一作“古人何所似”。“俯仰心为焦”,即低头思故乡,抬头望远方,心情焦虑不安。“缅怀庐山远,神契栗里陶。”“庐山”一作“庐山谣”。 “神契”一作“神往”。 “栗里”一作“栗里之民”,“栗里”指今四川新繁县西二十里的一个地名。 “神契栗里陶”,意思是怀念遥远的庐山,想到陶渊明。“斯人去已远,千年犹一朝。”“斯人”一作“斯人远”,“斯人”指陶渊明。“千年犹一朝”,即千年尚如一日,比喻时间短暂。
【赏析】
《后和陶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所作。此诗首联写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寂,颔联写秋高草枯的凄凉景象,颈联写朋友邀约而不得,尾联表达怀念故园之情。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含蓄深沉。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自己在异乡孤独寂寞的生活;下半部分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期间的作品。当时作者因避安史之乱而迁往凤翔,寓居岐王宅。此诗前两联写身在他乡时与好友相约登高望远的情景,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念。
第一联:“客游五千里,乃得物外交。”意思是说:我在他乡已经流浪了五年之久,才有幸与外宾结交。“物外”,这里指隐居之人、隐士。
第二联:“朔土天早寒,九月草树雕。”意思是说:朔方的天气早早就寒冷了,到了九月,草木凋零衰败。“朔土”,指边关以北地区。“天早寒”,即气候早寒。“草树雕”,指草木凋落,形容草木枯黄,形容草木枯萎衰败的景象。
第三联:“衍公林下秀,要我共登高。”意思是说:衍公在森林之中非常杰出,希望我与他一起登高赏景。“衍公”,指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一说字亢)。“衍公林下秀”,意谓衍公在树林中非常出类拔萃。“要我共登高”,即邀请我与他一同欣赏山林中的美景。
第四联:“秋风净游氛,流目空云霄。”意思是说:秋风扫去了山上的云雾,放眼望去,只见空阔无边的蓝天。“秋风”指萧瑟的秋天的风。《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日载酒遨,其耕亦若保。”毛传:“秋曰金风,可以收获也。”《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孔颖达疏:“秋风者,金行之气也。金者,西方金德,万物之所钟,至秋则肃杀而收藏也。”《文选·枚乘<七发>》:“于是乃命翠华,树羽旌,靡池鳞,潜波鳞。”李善注:“‘靡池鳞’,言秋风之至也。”
第五联:“稍觉怀抱宽,遂忘登陟劳。”意思是说:稍感心胸开阔了,便忘记登山的劳累。“怀抱宽”,即心胸宽大。“登陟”指登山。
第六联:“古人不可见,俯仰心为焦。”意思是说:古代的圣贤不可见到,只能低头思乡眺望远方,心里焦虑不安。“俯仰”,一作“徘徊”。
第七联:“缅怀庐山远,神契栗里陶。”意思是说:追忆那遥远的庐山,心中思念着陶渊明。“神契”一作“神往”。“栗里”,一作“栗里之民”,今四川新繁县西二十里的一个地名。《史记·货殖列传》:“自天子之内朝市井至百县市肆, 东西南北, 各数百里, 经营分析, 千万巨亿, 大小各异, 杂然毕至。”《汉书·地理志》引应劭语: “秦并天下, 以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监, 所以禁制暴乱也。”颜师古注:“三十六郡, 谓关东诸国及梁州、益州、凉州三州之地也。”“栗里”,指今四川新繁县西二十里的一个地名。《晋书·隐逸传》:“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故号五柳先生。……常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
第八联:“斯人去已远,千年犹一朝。”意思是说:这个人已经离开很久了,可是仍然像今天一样。“斯人”一作“斯人远”。“斯人”,指陶渊明。“千年犹一朝”,即千年如同一天一样。
以情结,情景交融,含蓄深沉。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自己在异乡孤独寂寞的生活;下半部分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