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艰岂复诫垂堂,缓带临戎此破荒。
幕有芙蓉开下濑,营开细柳列艅艎。
移将壁垒从夔子,争遣芄蒲点谷王。
元老壮猷文武宪,先声今巳至扶桑。
【注释】
1、时艰:国难。2、诫:劝谏。3、垂堂:指临危,这里借指朝廷。4、缓带:系宽衣的宽带。5、破荒:开拓荒地。6、芙蓉:荷花,这里代指荷花塘。7、下濑:水流平缓的地方。8、艅艎(chēn):一种军用船。9、夔子:指古代的夔国,在今四川奉节一带。10、芄蒲:一种植物。11、元老:指有高见和大谋略的人。12、壮猷:伟大的谋略。13、文武宪:文武兼备的贤才。14、扶桑:传说中的日出处,这里指日本。15、先声:先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尹惺去参加阅兵仪式时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四句写尹惺出征,后四句写尹惺凯旋而归。全诗以“武”为题,赞颂尹惺文武双全、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之情。
首联“时艰岂复诫垂堂,缓带临戎此破荒”,意思是说时局艰危,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你却还要穿着宽袍大袖去临战,这是开历史倒车啊!“戒”字写出了当时朝廷对军事形势的严重担忧;“垂堂”比喻当政者居高临下而未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事态的发展,以致于酿成大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破荒”暗含着讽刺意味,意谓尹惺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贻误了战机。
颔联“幕有芙蓉开下濑,营开细柳列艅艎”。意思是说军营中荷花盛开,流水潺潺;营房旁边杨柳依依,军船上整齐排列着兵器。“芙蓉”指荷花,“下濑”即溪流。“艅艎”是一种军船。“列”指排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军营里荷花开放,流水潺潺;军船排列有序,威武雄壮。通过写“芙蓉”、“下濑”、“艅艎”,把军营描绘得美丽而又壮观,表现了尹惺出征时的盛况。
颈联:“移将壁垒从夔子,争遣芄蒲点谷王。”意思是说,要像古代夔国的国君一样,把军队调到远方作战;要像《诗经》中说的,用芄蒲之苗去点染那些没有礼貌的诸侯王。“夔子”指古代的夔国国君。《诗经·小雅·北山》:“我徂宗周,来自商邑,和兄弟商,无言不雠。”郑玄笺云:“言我朝宗周,则从商邑之君往焉,其和兄弟商,言我无口不谈,无不仇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率六师伐申,“穆姜氏访诸祝聃曰:‘何以告之?’对曰:‘吾有二焉。’‘请言之。’对曰:‘天子蒙尘于外,而诸侯倦矣。’‘今余何役之不为?’”据此可知,“夔子”是指夔国国君。“泮”同“畔”,边邑、边境的意思。“芄”通“茁”,草刚发芽的样子。“谷王”指没有礼貌的诸侯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要让军队像夔国的国君一样去到远方作战,让《诗经》中说的芄蒲之苗去点染那些没有礼貌的诸侯王。这两句诗既是写尹惺出征前的准备,也是写他胸怀大志,准备为国家建功立业。
尾联:“元老壮猷文武宪,先声今巳至扶桑。”意思是说有高见和大谋略的元老们现在正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他们的伟大韬略如今已经传到了扶桑(即日本)。“元老”指具有高见和大谋略的大臣。“宪”指法度。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有高见和大谋略的元老们如今正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他们的伟略已经传到扶桑了。这两句诗既赞扬尹惺的武功,又歌颂他的文治,表明他对国家的忠心,也表达了对祖国统一和强大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