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前旌去,王程后命催。
六师同击楫,千队肃衔枚。
练甲含江动,雕戈挽日回。
莫将今日事,更待异时才。
诗句内容如下:
幕府前旌去,王程后命催。
六师同击楫,千队肃衔枚。
练甲含江动,雕戈挽日回。
莫将今日事,更待异时才。
译文:
幕府前旌旗已挥舞而去,王程之后的命令催促着前行。
六军将士齐声击楫,整齐划一的队列中士兵们个个严阵以待。
铠甲闪烁着江水的光芒,锐利的兵器如同挽日东归的巨力。
切勿因循守旧,今日之事不可再等他时才做。
赏析:
这首《送操江张中丞二首》是明代著名诗人冯琦所写,表达了作者对张中丞的深切关怀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张中丞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
诗的前两句“幕府前旌去,王程后命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幕府前的旌旗已经挥舞而去,象征着一种告别;而王程之后的命令催促着前行,则暗示着一种责任与使命。这两句不仅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性,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洪流。
接下来的“六师同击楫,千队肃衔枚”两句,则展现了一幅紧张而又有序的战斗场景。六军将士共同击楫,千军万马肃然无声,这种景象既体现了军队的威严,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坚定态度。
“练甲含江动,雕戈挽日回”,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战场的气势和士兵的士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练甲含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甲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熠熠生辉的景象,而雕戈挽日回则赋予了战旗以灵动的力量,仿佛能够逆转时光,驱散阴霾。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豪情。
最后两句“莫将今日事,更待异时才”,则是对张中丞的忠告和期待。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醒张中丞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犹豫不决,要抓住时机,果断行动。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期望,也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画面的再现、对战场情景的描绘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展现了冯琦对历史人物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往直前,不负时代之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