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隐类方朔,谏说慕袁盎。
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
知无匡世资,三山行将访。
【注释】
壬辰: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钟淑濂和张伯任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吏隐:隐居于官场。方朔:西汉东方朔,以滑稽著称。谏说:进谏。袁盎:西汉大臣,因直言被贬,后为梁孝王相,又遭诬陷,但能明辨是非,终得昭雪。匡世资:纠正时弊的能力。三山:指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像东方朔一样隐居在官场上,我像袁盎一样敢于直言劝谏皇帝。我的威严之姿还没有得到皇上的亲近,所以我的肝胆忠心也难以得到皇上的理解。我已经认识到我没有匡扶时局的能力,我将去蓬莱三山寻找隐居之所。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改革的强烈愿望。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的起句“吏隐类方朔”,意思是说他像汉朝的东方朔一样隐居于朝廷之中,以滑稽幽默、诙谐风趣的言辞来讽刺当时的朝政。这里的“吏”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员,而“隐”则是指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官僚的道路。
第二句“谏说慕袁盎”,则是说他效仿东汉时期的名士袁盎,敢于直谏进言,不畏权贵。袁盎是西汉的一位贤臣,他曾直言进谏皇帝,反对宦官专权,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然而他的正直品质使他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接下来的两句“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认为尽管自己有直言进谏的勇气,但由于皇帝对自己的冷漠和疏远,所以自己的忠心耿耿也无法得到皇帝的理解。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皇帝比作高高的城墙,将自己比作要攀爬上去的蚂蚁,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忠心得不到理解的无奈。
最后两句“知无匡世资,三山行将访”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匡扶时局的能力,但仍然有远大的志向。他将离开朝廷去寻找蓬莱三山,那里是他心中的桃花源,是他理想的隐居之所。这里的“三山”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据说那里的仙境令人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仕途经历的描述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的忠诚与执着,以及对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