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从姑山,天门划然开。
恍惚睹仙翁,世界如无怀。
仙翁为我言,圣学久已乖。
江河乱其流,鸟兽失其栖。
灼灼青莲花,娟娟出其泥。
别见损至精,金石焉得谐。
稽首谢仙翁,学子从前迷。
我今得一见,此见永不回。

【注释】

拟陶徵君:模仿陶潜的诗歌。从姑山(在今安徽宣城):山上有一座姑孰山,山上有一处姑孰寺。姑孰寺旁有一个小山,称为从姑山。天门:指天门山。此山位于安徽当涂县西北,是著名的风景区。划然:形容山势陡峭。仙翁:指仙人。圣学:儒家经典,这里指孔、孟之学。江河:这里借代自然界。损至精:损害了最高的精粹。金石:这里借代金属与石头。稽首(qǐ shǒu):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头叩地,手着地,两膝着地,腰背挺直。谢:感谢。迷:迷惑。一见:指与仙翁相见。回:返本归真。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仙翁的仰慕之情和对仙翁教诲的感激心情。全诗分四层意思:第一层写登从姑山所见之景;第二层写见到仙人后的惊奇之感;第三层写仙翁言传之教;第四层写对仙翁教诲的感激。全诗以“我”为叙述主体,通过“我”与仙翁的对话和心理活动,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渴求以及渴望得到圣人教化的愿望。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幽远。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据《唐才子传》卷三载:“(元结)晚居庐陵(今江西吉安),筑室于百花潭侧,躬耕其中,以奉亲。时大历时,征书屡下,不起。乃赋《酒中八咏》,以自娱而已。其辞曰:‘我行其野,见物而思,我登其高,睹物则喜。既登斯矣,兹乐可珍。’”这首诗就是他写的《酒中八咏》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庐陵百花潭边躬耕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因而写下了这首《拟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他认为理想的生活应当是远离尘世的纷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圣人之道的向往。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他在诗中多次提到“圣学”、“圣道”。他认为只有掌握了圣学和圣道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使得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态度。

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了。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他通过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期望。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让诗人在诗中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使得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