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则既真,攻之惟人。
其顽其块,孰圭如绅。
如彼四子,何必兼身。
文之礼乐,亦可成人。

【注释】

璞则:璞石,比喻人的本性。攻之:雕琢,加工,指学习礼仪、学问等。人: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孰圭:谁像圭一样。绅:古代的一种玉带。

四子:四种德行:礼、义、廉、耻。兼身:兼备各种美德。文:文化、文明。

成:成就、成就一个人。

【赏析】

这是一首自省诗,通过“四子”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追求。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句“璞则既真,攻之惟人”,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纯洁的,但要想达到完美,就需要学习和修炼。这里的“璞”是指人的本性,而“攻之”则是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诗人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修身之道,认为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真正地成为完美的人。

第二句“其顽其块,孰圭如绅”,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外表顽劣,但他们的内心却像玉带一样纯洁。这句诗以玉带比喻人的品德,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来强调自己的追求,即不仅要外在美,更要内心美。

第三句“如彼四子,何必兼身”,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具备四种德行(礼、义、廉、耻),那么不需要具备多种美德。这里的“四子”指的是四种德行,而“兼身”则是拥有多种美德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只要能够具备其中一种或几种美德,就足够了。

最后一句“文之礼乐,亦可成人”,意思是说,通过学习礼仪、艺术和文化,同样可以成就一个人。这里的“文”是指文化、文明,而“礼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即通过学习文化和艺术,同样可以成就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对“四子”的描绘,诗人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通过对“四子”的否定,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多样性的追求;通过对“文之礼乐”的赞美,诗人展示了自己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