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芦宝积寺,创自镜禅师。
佛殿已百岁,僧房今六支。
洞庭山入牖,笠泽水通池。
他日吾将到,来题壁上诗。
【注释】
黄芦:泛指芦苇,这里指寺院周围长满了芦苇。宝积寺:位于今浙江天台县,为南朝梁代著名禅师智藏所建,故称“宝积寺”。镜禅师:智藏(530—597),南北朝时高僧,俗姓张,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佛殿已百岁,僧房今六支。洞庭山入牖,笠泽水通池。他日吾将到,来题壁上诗。
译文:
芦苇丛生的宝积寺,是南朝梁代智藏在1400年前创建的。
那佛殿已经修了百年,僧房也已经有六十年了。
洞庭山耸立在窗前,笠泽水流进池塘。
以后我一定会来到这所寺庙,在这里写上诗句。
赏析:
首联点明题咏之地和时间。黄芦,即芦苇,这里特指宝积寺周围密布的芦苇。宝积寺,南朝梁代著名禅师智藏在1400年前创建的。诗人由“黄芦”引出“宝积”,点出题咏之对象。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写宝积寺的历史。佛殿是寺庙中供奉佛像或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百岁的佛殿意味着历经沧桑,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僧房则是僧侣们居住、修行的地方。“今六支”,指的是僧房也有了六十年的历史。“支”,同“肢”,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长久。这一句既表明了宝积寺的悠久历史,也表达了诗人对宝积寺的敬仰之情。接下来两句,诗人描绘了宝积寺周边的自然风光。洞庭山耸立在窗外,笠泽水流淌进池塘。洞庭山,又称吴越山,位于今浙江省境内;笠泽,即笠泽湖,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这两座山都与宝积寺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最后两句,诗人表示将来要来到宝积寺并在此留下自己的诗句。这里的“他日”,指的是未来的日子;“吾将到”,则是诗人自己将要到来的意思。“来题壁上诗”,则是指诗人要在宝积寺的墙壁上写下自己的诗句作为留念。整首诗通过对宝积寺历史的回顾、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对将来到访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宝积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