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蚁古河东,川原势亦雄。
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
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
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情感。首先应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本身入手进行赏析。“过石桩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经过石桩村探访唐代河东刺史王仁求的墓碑。诗人对王仁求的生平事迹了解不多,所以只能凭想象来想象他是怎样的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鸣蚁古河东,川原势亦雄”:在古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的土地上,有一只蚂蚁正在鸣叫,这里地势雄壮。“鸣”“雄”二字,既写地理,又写气象,生动地写出了这块土地的雄伟气势。
“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城池荒芜,只有吊古的人在感叹;山高路远,只有寻问者在问路。两句中,“哀”“问”是关键词,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吊”和“问”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玉簪插在发髻上,就像埋在土里的玉簪一样;金钗插入发髻,就像被剥去了装饰的金钗一样。“玉箸”“银钩”都是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王仁求的赞美。“玉箸”和“银钩”都是用来形容王仁求的才华横溢,如玉似金,熠熠生辉。
“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闾丘家族的名字还在,乡里的人都仰望着那股清风吹拂。这句中的“闾丘名姓在”是指王仁求的后人仍在世,“风清”则是指王仁求的品德和才能依然被世人所推崇。
【答案】
①鸣蚁古河东,川原势亦雄:蚂蚁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鸣叫,地势非常雄伟。②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空城”荒凉,只留下吊古的人在那里叹息;远处的山峰巍峨,只能向寻问者问路。③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用玉簪插在头发上,就像埋藏在泥土里的玉簪一样;用金钗插入头发,好像剥去了装饰的金钗一样。④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闾丘家族的名字还在,乡里的人都仰望着那股清风吹拂。⑤译文:蚂蚁鸣叫着在古老的黄河岸边,地势非常雄伟。城市已经荒芜不堪,只有吊古的人在那里叹息;远处的山峰巍峨高耸,只能向寻问者问路。用玉簪插在头发上,就像埋藏在泥土里的玉簪一样;用金钗插入头发,像剥去装饰的金钗一般。闾丘家族的名字还在,乡里的人都仰望着那股清风吹拂。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唐代河东刺史王仁求的怀古诗。诗人对王仁求的生平事迹了解不多,只能凭想象来想象他是怎样的人。“过石桩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是这首诗的开头,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首句以“鸣蚁”起兴,点出河东之地,然后写河东地势之雄奇。接着写“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进一步渲染出河东地势之高峻。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眼前所见之景,而且还暗含了诗人心中之景:诗人站在高高的山上向下俯瞰,一片茫茫大地之中,只见一孤城矗立,而远方的大山却隐没在雾霭之中,让人难以辨认。
颔联“城荒吊华纳”,承上启下。诗人由眼前的景色引发遐思,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位贤能的刺史王仁求,于是便写了这一联。诗人把目光从高处移开,转而关注起周围的环境。诗人的目光先是落在了城墙上,然后又转向了四周的山川。“吊华纳”,就是怀念、哀悼过去的贤能之人。“华纳”,即贤能之人,这里指王仁求。
颈联“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承接前文的议论抒情,用典写意,将王仁求的精神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玉箸”是形容王仁求的才情犹如玉箸般秀美,“银钩”则是说王仁求的才情犹如银钩般锐利。这两个比喻既写出了王仁求的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也表明了他那种不图名利、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而表现了诗人对王仁求精神品格的无限钦慕之情。
尾联“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承上启下,照应了诗题。诗人的目光再次从周围的环境中移开,转而关注起周围的百姓们。“闾丘名姓在”,意思是闾丘家族的人们仍在世;“乡衮仰清风”则是指百姓们都仰望起那股清风吹拂。这里的“闾丘名姓”是指王仁求家族的人,他们仍在世上;“乡衮仰清风”中的“乡衮”指的是老百姓们,他们都在仰视着那股清风。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对王仁求墓碑上文字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同时表现出了自己对王仁求人品、才能以及清白高洁人格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