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山胡鸟,声声啼我前。
何似故园里,花亭闻杜鹃。
罗甸曲贵州道中
林间山胡鸟声声啼前
何似故园里花亭闻杜鹃
杨慎(1425年—1585年),字用修,号博南山人、临川先生。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者、书画大师。他的诗、文、赋皆为上乘之作。杨慎一生历经坎坷,多次流离失所,晚年在云南定居,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注释:
- 罗甸县:今贵州省罗甸县,地处贵州东南部,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 山胡鸟:一种鸟类,常栖息于山林之中,其叫声优美动听。
- 我前:作者自指,表达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向往。
- 故园里:指故乡,诗人怀念故乡的景色和情感。
- 花亭:指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常常用于文人墨客赏花吟诗之地。
- 杜鹃:一种鸟类,以其鸣声凄婉而著称,常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 蛮树不凋叶:形容树木苍翠茂盛,不受外界干扰。
- 长亭望不见:形容道路漫长,难以抵达目的地。
- 渣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个古迹或遗址。
赏析:
这首诗是杨慎对贵州自然风光的一次深情描绘。首句“林间山胡鸟”,通过“山胡鸟”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随后,“声声啼我前”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鸟儿的清脆啼声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何似故园里,花亭闻杜鹃”两句,则转换了场景,将读者的情感引向对故土的怀念。在这里,“花亭”不仅是一处赏花的地方,更是一个寄托诗人情感的空间。“闻杜鹃”则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暗指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表达既含蓄又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无尽的眷恋和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不仅捕捉到了贵州的自然之美,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杨慎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杨慎的《罗甸曲贵州道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篇,更是一部饱含深情、充满哲思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杨慎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