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寇人民半入城,淮流呜咽亦含情。
捐金募士擒生合,仗剑临戎杀气横。
天上风云应是阵,山阳草木转皆兵。
两河从此无烽火,何必燕然始勒名。
司成沈十洲守制家于河之浒。丁巳夏佞讯至诸监司招之入城,公义不往,捐赀觅兵与里人捍御寇至果不敢犯
注释:司成是县令的别称,这里指沈十洲。守制,即守孝。河之浒,指的是黄河边。丁巳,是天干第四位;夏,指的是农历六月。佞讯,谄媚的问候和传话。诸监司,泛指各级官员。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招募士兵,准备抵抗外敌,保卫家园。他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避寇人民半入城,淮流呜咽亦含情。
注释:避寇,躲避敌人。半入城,指一半的百姓进入城中避难。淮流,指的是淮河。呜咽,形容声音凄厉。亦含情,也流露出悲伤之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人民深深的关怀之情。在他的带领下,淮河流域的人民勇敢地抵抗外敌的侵略,虽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挺立着,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全付出着努力。
捐金募士擒生合,仗剑临戎杀气横。
注释:捐金,捐献金钱。募士,招募士兵。擒生,捉拿敌人。合,合作。仗剑,拿着武器。临戎,面对敌人。杀气横,杀气弥漫四周。
赏析:这首诗赞扬了县令的智慧和勇气。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能够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保卫家园。他的勇气和决心让敌人闻风丧胆,让他们不敢再侵犯我们的家园。
天上风云应是阵,山阳草木转皆兵。
注释:风云,指天气。应是阵,应该是战阵。山阳,指的是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草木,指自然界的植物。转皆兵,都成为战争的工具。
赏析:这首诗以天地间的景象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人民抗击外敌的决心和勇气的赞美。他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保卫我们的家园。
两河从此无烽火,何必燕然始勒名。
注释:两河,指的是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烽火,指战争的信号。燕然,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勒名,刻石留名。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就能够实现国家的和平稳定,不再需要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