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尔靖康献纳臣,言和惟恐不同秦。
甘心君父双囚虏,偏杀尽忠报国人。
【注释】
靖康:即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国攻陷北宋都城汴京的事变,史称“靖康之变”。纳臣:指投降的人。君父:君王和父亲。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靖康之难后,是作者在一次游览中偶得此诗,遂赋《谒武穆庙次壁间韵》以纪其事。
第一联:“怪尔靖康献纳臣,言和惟恐不同秦。”靖康之变时,宋室南迁,偏安江南一隅,面对北方的金朝统治者,南宋朝廷不得不屈辱求和,向金人屈膝称臣。诗人对此深为不满,认为宋朝君臣对金人卑躬屈膝、忍气吞声的态度,与历史上的秦王朝不无相似,故用“怪”字表示愤慨之情。“靖康献纳臣”,即指靖康之变后宋朝的君臣向金人称臣纳贡,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言和惟恐不同秦”,意为议和唯恐与秦国一样,这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里既表明了诗人对当时南宋政权屈辱求和、苟且偷生的行径的批判态度,也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重振山河的决心。
第二联:“甘心君父双囚虏,偏杀尽忠报国人。”意思是说,为了保全自己,宁愿牺牲自己的君父;为了保全自身,不惜杀害忠义之士。这里的“君父”,指的是宋朝的君主和大臣。诗人认为,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应当以死报国,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敌人砧上肉。而那些苟且偷生之人,只求个人安逸,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实在可耻。这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英雄本色。
第三联:“甘心君父双囚虏,偏杀尽忠报国人。”这是本篇的名句。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投降派与岳飞等爱国将领进行对比,突出了后者的英勇形象。同时,诗人还强调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表达了他坚决抵抗外敌入侵、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靖康之变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苟且偷生的愤怒情绪以及对岳飞等爱国将领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手法,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