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外西南阿,秋风江渚生白波。
渚宫神女老龙子,手把瑶华双踏歌。
双踏歌,醉晴日,娇比春花红欲滴。
紫绡衣袂青霞裳,绿髻如云高一尺。
佩环解下明月珠,五色虹光照秋碧。
郑生所遇天下奇,乐莫乐兮初相知。
桑田沧海几更变,天上人间多别离。
蔚君家在襄阳住,皎皎清标类交甫。
携琴合向万山中,莫作书堂近江渚。
向来神女亦化龙,时复寻珠起风雨。

诗句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

“襄阳城外西南阿,秋风江渚生白波。”

  • 注释:襄阳城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西南阿是其附近的一个地名。秋风和江渚(即长江中的沙洲)构成了一幅秋天的景色。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襄阳城外的一个美丽的地方,秋风扫过,江渚泛起层层白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第二句

“渚宫神女老龙子,手把瑶华双踏歌。”

  • 注释:渚宫可能是一个古迹或传说中的地点,神女指的是神话中的女性形象,老龙子可能是指龙王之子。这里用“手把瑶华”形容女性手中拿着某种珍贵的物品,而“双踏歌”描述了她们欢快跳舞的场景。
  • 赏析:这一句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

“双踏歌,醉晴日,娇比春花红欲滴。”

  • 注释:“双踏歌”延续了前两句中的舞蹈主题,而“晴日”则增添了阳光明媚的氛围。这里的“娇比春花红欲滴”,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仿佛春天里盛开的花朵,鲜艳欲滴。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舞蹈和美丽女子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情绪,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赞美。

第四句

“紫绡衣袂青霞裳,绿髻如云高一尺。”

  • 注释:紫绡是一种轻薄的丝质材料,衣袂和裳都是古代衣服的代称。绿髻则指妇女的发髻,用青霞作为装饰,形容其华丽。
  • 赏析: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美丽与高雅。其中“绿髻如云高一尺”,更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发髻之高耸入云,令人赞叹不已。

第五句

“佩环解下明月珠,五色虹光照秋碧。”

  • 注释:佩环是古代女性身上佩戴的饰品,明月珠则是贵重的珠宝。五色虹光指的是彩虹,这里用来比喻美丽的事物。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女子解下佩环、露出明月珠的瞬间,以及五色虹光映照下的秋水碧波,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美好事物的珍贵与难得。

第六句

“郑生所遇天下奇,乐莫乐兮初相知。”

  • 注释:郑生是一个特定的人物,他的经历被认为是非常奇特的。这里的“乐莫乐兮”可以理解为快乐到了极点,而“初相知”则表明两人刚刚相识。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遇见郑生这个奇遇的感慨与喜悦。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识的重要性以及初次见面带来的新奇感受。

第七句

“桑田沧海几更变,天上人间多别离。”

  • 注释:桑田和沧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两个比喻,分别指代大地和海洋,这里用以象征世事变迁和人间沧桑。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世界变化无常的感叹以及对人间离别的深刻理解。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无常的领悟。

第八句

“蔚君家在襄阳住,皎皎清标类交甫。”

  • 注释:蔚君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他的家在襄阳。皎皎指的是明亮洁白的样子,清标则是清高的品格。这里用来形容友人的品质。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朋友品质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珍视与友谊。

第九句

“携琴合向万山中,莫作书堂近江渚。”

  • 注释:携琴是指携带琴前往万山之中,表示远离喧嚣;书堂则是指书房、学堂,接近江渚意味着靠近繁华都市。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寻求心灵平静的画面。它反映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第十句

“向来神女亦化龙,时复寻珠起风雨。”

  • 注释:向来指的是过去,神女化龙是指神话中神女的化身成龙。时复寻珠则是指时常有寻找宝物的行为。风雨则是自然界的现象。
  • 赏析:这句诗以神话传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好奇。同时,它也暗示了生活中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