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婵娟傍野潭,秋山日映草堂寒。
云枝桂树临虚榻,翡翠山鸡照碧湍。
漫学赤须求茂苑,久携青剑隔长安。
时时野服乘高兴,采药吞芝歌远峦。
【注释】
赋:诗歌,文章。苕溪草堂:在今浙江湖州市南。孙太初: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婵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云枝桂树临虚榻:指诗人自比月中嫦娥,以桂树枝下为床。
翡翠山鸡照碧湍:指诗人自比山中隐士,用翡翠鸟的鸣声来映衬清澈的水流。
赤须求茂苑:比喻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青剑隔长安:比喻远离尘世纷扰。
野服乘高兴:指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吞芝歌远峦:指吟咏山水,抒发情怀。
【赏析】
这首七律是一首咏物言志之作,借咏物而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翠竹环绕着野潭,秋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清冷。这里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颔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如同月中的嫦娥般美丽,将云枝桂花树当作床榻;又如同山中的隐士一般悠然自得,用翡翠山鸡的鸣叫声来映衬那清澈见底的水流。颈联则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他希望像赤须仙人一样远离世俗的纷扰,像青剑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尾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身着宽松舒适的衣裳,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他边吟咏着优美的诗句,边陶醉在那遥远的山峰和流淌的溪水之中。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自由与快乐。同时,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