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台前一片石,千载犹含郁林色。当时玉度凛归舟,此日高风播南国。
世人作官多好金,青凫白撰无厌心。君不见子孙转眼即销尽,能如此石留于今。
在明朝嘉靖十年,黄省曾创作了《廉石吟一首》,此诗通过描绘骢马台前的一块石头,表达了对清正廉洁精神的赞美。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诗歌原文:
骢马台前一片石,千载犹含郁林色。
当时玉度凛归舟,此日高风播南国。
世人作官多好金,青凫白撰无厌心。
君不见子孙转眼即销尽,能如此石留于今。诗句解读:
- 骢马台前一片石:骢马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这句话意味着这块石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面貌。
- 千载犹含郁林色:这里的“郁林色”指的是石头的颜色和纹理,暗示这块石头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持着它原始的美丽和质感。
- 当时玉度凛归舟:这里的“玉度”指的是玉石,而“凛归舟”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乘坐小船归来的情景。这句话象征着官员们回归故土时的庄重和清廉。
- 此日高风播南国:这里的“高风”指的是高尚的品质和风范,而“播南国”则意味着这种品质和风范已经传播到了南方的国家和民族。
- 世人作官多好金:这里的“好金”指的是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往往会让人们迷失方向,忘记初心。
- 青凫白撰无厌心:这里的“青凫”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鸟类,而“白撰”则是指编写或撰写。这句话讽刺了一些人为了名利而不断撰写文章或著作的行为。
- 君不见子孙转眼即销尽,能如此石留于今:这里的“君不见”是一种反问的语气,用来强调诗人的观点。他看到很多人的后代很快就消失殆尽,但那块石头却依然保留至今,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 文化内涵:
- 清正廉洁: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块石头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赞美。它代表了华夏精神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清正廉洁。
- 官场腐败:诗中的“青凫白撰无厌心”和“君不见子孙转眼即销尽”等句子,都在讽刺那些为名利而奔走的官员,他们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只顾眼前的得失,而忽视了长远的责任和担当。
- 传承与坚守:最后一句“能如此石留于今”则传达了一种坚守和传承的理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短暂的利益,而在于持久的努力和贡献。只有那些能够坚守初心、传承精神的人,才能够真正留下宝贵的遗产。
通过对《廉石吟一首》的逐句释义及其文化内涵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传承。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初心,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动,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