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在激扬,今喜擢苏章。
袖有银台笔,衣含玉殿香。
河流明宪节,嵩岳对公堂。
想见澄清日,歌声满洛阳。

【注释】:

观风在激扬,今喜擢苏章。观风:观察风向,比喻观察时事。擢苏章:提拔任用苏章。

袖有银台笔,衣含玉殿香。银台:古代御史台。玉殿:帝王的宫殿,这里代指皇帝。

河流明宪节,嵩岳对公堂。河流:形容黄河水流湍急。明宪节:指御史执法严明。嵩岳:泰山的别称。公堂:指御史台。

想见澄清日,歌声满洛阳。想象着朝廷清明的日子,歌声回荡在洛阳城。

【赏析】:

《送张观赴河南佥宪》是一首赠别的诗。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即将赴河南任佥宪之职的张观的殷切期望和良好祝愿。全诗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描绘了张观赴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高远理想。

首句“观风在激扬,今喜擢苏章”,表达了诗人对张观的赞赏之情。“观风”在这里指的是观察风向,比喻观察时事。诗人通过这句话赞美张观能够敏锐地洞察时事,为国为民着想。同时,“今喜擢苏章”也暗示了张观即将得到提拔重用的好消息。

第二句“袖有银台笔,衣含玉殿香”,进一步描绘了张观赴任的场景。“袖有银台笔”意味着张观将手持银台笔,书写公正无私的法律条文;“衣含玉殿香”则暗示着他将穿着华丽的官服,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两句既展示了张观的才学与能力,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深祝愿。

第三句“河流明宪节,嵩岳对公堂”,进一步描绘了张观赴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河流明宪节”形容黄河水流湍急,象征着他将在御史台执法如山、公正无私;“嵩岳对公堂”则描绘了他将在泰山之巅的御史台上办公,展现出他的威严与权威。这两句既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期许,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最后一句“想见澄清日,歌声满洛阳”,则是诗人对张观的美好祝愿。“想见澄清日”意味着诗人相信张观将会为朝廷带来清明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歌声满洛阳”则寓意着在张观的带领下,洛阳城将充满歌声和欢乐。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张观的期待,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张观的形象,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