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江亭野色侵,断蝉何处送秋音。
波痕落岸蒹葭老,爽气宜人蟋蟀吟。
极北天高星斗灿,粤南书杳雁鱼沉。
数声楼外桓伊笛,吹彻离人万里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诗歌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试题的具体要求(如意象、手法、情感、语言特点等)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晚泊江亭野色侵,断蝉何处送秋音。”这两句写景,以舟中所见之景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晚泊”二字,点出了时间是晚上;“野色”二字,写出了地点是荒郊野地。诗人乘着小船在江上停泊下来,只见四周一片荒凉,连野草的颜色都侵入了船身。此时正值深秋季节,树上的叶子已落尽,只有那树梢之间断断续续的蝉声,似乎仍在向人们报告着秋天的到来。“断蝉”,指残秋时节的蝉声。诗人听到断续的蝉鸣声,不由想到这是秋天来临的信号。而此时此地,更觉凄凉孤独。

“波痕落岸蒹葭老,爽气宜人蟋蟀吟。”这两句由景入情。句中“波痕”指的是水面的涟漪;“蒹葭”是一种水边植物;“爽气”即秋风。诗人看到水中的涟漪,岸边芦苇萧瑟,便想到已是深秋,秋风已经吹拂到江边来了。“爽气宜人”一句,既写出秋风的特点,又写出自己此时的心境。“蟋蟀吟”,指蟋蟀鸣叫。“爽气”二字,不仅描绘出深秋的景色,而且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深秋的天气清爽宜人,让人感到舒适。

“极北天高星斗灿,粤南书杳雁鱼沉。”这两句写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极北”二句,写南方的天空。这二句与前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南方的思念之情。“灿”,灿烂。诗人仰望天空,看到北斗七星格外明亮,银河横贯其中,星光灿烂,分外耀眼;而远在南方的友人却音讯全无,不知他在何处?“书杳”二字,说明书信都已发不出去。“书杳”,指书信杳无音讯。“雁鱼沉”二句,写北方的天空。这二句与前二句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遥望北方,只见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向北游去,但它们都消失在视线之外。

“数声楼外桓伊笛,吹彻离人万里心。”最后二句写诗人听到楼外的笛声后产生的情感。“桓伊”,东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善吹笛子。“吹彻”,形容笛声悠扬激越,传得很远很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被笛声所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不禁想起远方的朋友,想到他们此刻也正在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于是心中更加思念起朋友来。

【答案】

译文

晚泊江亭野色侵,断蝉何处送秋音。

波痕落岸蒹葭老,爽气宜人蟋蟀吟。

极北天高星斗灿,粤南书杳雁鱼沉。

数声楼外桓伊笛,吹彻离人万里心。

赏析:

首联写景,以舟中所见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颔联写景,写诗人看到水面的涟漪,岸边芦苇萧瑟,便想到已是深秋,秋风已经吹拂到江边来了。“爽气宜人”一句,既写出了秋风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此时的心境。

颈联写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极北”二句,写南方的天空。这二句与前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南方的思念之情。“书杳”二字,说明书信都已发不出去。“雁鱼沉”二句,写北方的天空。这二句与前二句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遥望北方,只见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向北游去,但它们都消失在视线之外。

尾联写诗人听到楼外的笛声后产生的情感。“极北天高星斗灿,粤南书杳雁鱼沉。”这两句写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这二句与前二句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遥望北方,只见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向北游去,但它们都消失在视线之外。

尾联写诗人听到楼外的笛声后产生的情感。“桓伊笛”,指笛声悠扬激越,传得很远很远。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不禁想起远方的朋友,想到他们此刻也正在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于是心中更加思念起朋友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