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东平道,淅沥风露秋。
道旁有古坟,累累翳荆丘。
翁仲互倾侧,隧路狐狸游。
询之道上人,阅代公与侯。
忆昔全盛时,赐葬承恩优。
松楸蔽天日,碑板蟠龙虬。
一朝陵谷变,名姓不可求。
悠悠百年身,旦夕同蜉蝣。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本题要求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指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道旁有古坟”,运用了视觉的错觉,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对陵墓的感慨。“松楸蔽天日,碑板蟠龙虬”中,“松楸”、“碑板”是实物,而“龙虬”是想象之景,以实物与想象的景物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一朝陵谷变,名姓不可求”,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明陵墓的变迁,暗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当时李绅任监察御史。诗作通过诗人在东平道上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人生短促的慨叹。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早晨从东平道出发,秋风秋雨凄凉凄清。路旁有几块荒坟,被荆棘掩映,十分凄凉。坟墓前的石翁仲互相倾斜,路上的小狐狸在乱窜。我询问路过的人,他们告诉我这是古代帝王的墓地。回想起当年国家强盛的时候,皇帝赐给安葬的恩惠,多么优厚。如今陵墓已毁,姓名无从查考。自己一生也不过如此,早晚如同蜉蝣一般消逝。注释:①东平道:指通往东平的路。②淅沥风露秋:形容秋季的风雨凄冷。③累累:堆积、重叠之意。④荆丘:山名。⑤倾侧:倾倒。⑥隧路:墓道。⑦询之道上人:询问路边行人。⑧阅代公与侯:察看历代帝王与诸侯的陵墓(“阅”通“覆”)。⑨忆昔全盛时:指唐玄宗开元盛世。⑩承恩优:受恩惠优渥。⑪松楸:指松树与楸树。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松柏为棺椁”。⑫碑板:指墓碑。⑬龙虬:指雕刻着龙纹的石柱或石柱上的装饰。⑭蜉蝣:一种昆虫,朝生暮死,比喻生命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