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台高百仞凌云开。丹霞曙色明九垓,咸阳王气何佳哉。
交疏结绮纷崔嵬,虹桥复道云中来。直到南山表双阙,遥连北极正三阶。
宛转朱阑临渭水,飞帘观阁通天起。铜龙高拱日华鲜,青雀翻翻月明里。
鸣珰摇佩溢层城,锦幄芙蓉翡翠屏。宝鼎香酥调玉食,金茎瑞露屑琼英。
琼英玉食知难老,鸾镜青蛾为谁好。君王八骏上瑶池,日暮长门怨芳草。
芳草年年换物华,瑶池歌管醉流霞。皆传阿母桃成实,又献安期枣似瓜。
蟠桃硕枣真堪羡,方朔诙谐侍欢宴。题诗争拟柏梁新,求仙岂意桑田变。
愿得层台更万重,昆仑西望接崆峒。能共赤松鞭彩凤,仍随轩后驾苍龙。
下顾凄凄茂陵道,惟馀陇树生秋风。

【赏析】

此诗为唐代李白的名篇,作于开元十三年(725)秋末。当时诗人在长安与友人交游,并应诏供奉翰林。此诗以壮丽的气势、瑰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长安城西大明宫丹凤门高耸入云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唐帝国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临高台”三句:登上高高的台楼,台高百尺凌空而起。这里用夸张手法写台楼之高,突出其雄伟壮观,也暗示着朝廷中权臣的权势显赫。“丹霞曙色”二句,点出时令,渲染气氛。丹霞映照天空,九垓大地一片光明,咸阳王气盛旺,真乃天下无双。“交疏结绮”四句:形容宫殿的豪华富丽。“交疏”指交相辉映、交错错落的样子;“结绮”,是织锦的图案,指华丽精美的丝织品;“崔嵬”指高峻险要。“虹桥”二句写殿宇巍峨,飞阁流丹,从云汉之上通向远方。“双阙”指宫殿的两重屋脊,“正三阶”即正殿有三阶,极言建筑的宏伟。这几句描写了大明宫建筑群的雄伟、壮丽、辉煌与华贵。

“宛转朱阑”二句:形容殿前朱红色的栏杆曲折婉转地伸向渭水岸边;又见飞檐翘角上彩绘的琉璃瓦,直插云霄,与天相接。“铜龙”两句:写铜铸的龙形柱子高高矗立,日华灿烂;而翡翠般的屏风则装饰在华丽的殿堂里。“宝鼎”两句,写宫中香炉内燃烧的香料散发出袅袅香气。“金茎瑞露”二句,写皇帝在玉盘上滴下的甘露如琼英般晶莹剔透。“芳草年年换”二句,写长安城内长满了芳香的青草,而瑶池上的歌舞却令人沉醉。这些句子都极力描绘了长安城的富丽堂皇和繁华景象。

“皆传”二句:传说唐玄宗曾到阿母桃园采摘果实,又向安期生献上了枣子,如同吃仙果一般。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君王能够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而“鸾镜”“青蛾”二句,则写出了唐玄宗年轻时的英俊风采。

“君王八骏”四句:写唐玄宗驾着御马去瑶池观赏美景,而日暮时分却因想念杨贵妃而感叹芳草年年更换,瑶池的歌舞却让人陶醉不已。这里的“瑶池”指的是唐玄宗所爱的杨贵妃居住的地方。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的羡慕之情。

“愿得”四句:表达诗人对更高一层的楼台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能够登上更高的楼顶,俯瞰整个昆仑山,并与传说中的赤松子一起鞭动五彩凤凰,乘着轩后驾着的青龙飞翔天际。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四句,写诗人下望茂陵道上的秋风,心中充满了哀伤之情。这四句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全诗通过对长安城西大明宫丹凤门高耸入云的景象进行描绘,展现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与辉煌成就,表现出诗人对大唐帝国无限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展现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