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水残山雪后时,袜材貌得岁寒枝。
归来内署曾持烛,忘却南溪有赋诗。
岷谷秋阴云冉冉,湘江春碧雨差差。
展图如在千竿里,六月凉飙洒鬓丝。
【注释】
①剩水残山:指山水景色虽已残败凋零,但雪后的景致却依然美丽。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雪中何处觅行踪?”雪后之景即“剩水残山”之景也。
②袜材:袜子材料。这里比喻墨竹笔杆的质料。
③岁寒枝:指墨竹在严寒之中依然挺拔。语出晋·陶潜《和刘柴桑》:“幽人怀葛藟,远客见秋毫。”
④内署:指宫中。曾持烛:指曾在宫中当过官。
⑤南溪:指作者家乡四川眉州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赋诗:指作者曾作《咏竹歌》。
⑥岷谷、湘江:皆指四川。岷谷:四川西部名胜,风景秀丽,是作者的故乡,也是他多次游赏之地。
⑦展图:把画拿出来观看。
⑧展图如在千竿里:指看画时感觉画中的竹子就像生长在千竿之中一样。
⑨六月凉飙洒鬓丝:形容看到画中有夏天的风,仿佛吹拂着自己的头发,十分凉爽,好像自己头上有凉风洒落下来。
【赏析】
本组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一首,用季翔韵题胡长史所藏东坡墨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优美清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篇起句便以“剩水残山”四字勾勒出一幅残冬雪后的山水图画,为整首诗定下基调,渲染了一种冷寂凄清的气氛。接着诗人又以“袜材貌得岁寒枝”一句,借物言志,表明了诗人虽在官场中沉浮,但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格。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傲骨,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中间四句,诗人又转入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归来内署曾持烛”,指的是诗人在朝堂上担任官职时,曾经拿着蜡烛照明的情景;而“忘却南溪有赋诗”,则是说诗人在朝堂中任职时已经忘了自己曾在南溪边吟唱过诗了。这两句话虽然看似矛盾,但实际上都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诗人虽然在朝堂中任职,但却并没有被权力欲望所迷惑,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又回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岷谷秋阴云冉冉”,描绘了一幅岷山谷地秋日阴云缭绕的美景;而“湘江春碧雨差差”,则描绘出了湖南春日细雨蒙蒙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位高洁之士的形象。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清丽,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