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泉落两悠悠,积雨初收听鹁鸠。
眼底自怜僧可共,腰间那有带堪留。
亭台几日吟将遍,水石何时话再投。
更与相期烟火外,乱崖森树竹门幽。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1082年(元丰五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云飞泉落两悠悠,积雨初收听鹁鸠。
眼底自怜僧可共,腰间那有带堪留。
亭台几日吟将遍,水石何时话再投。
更与相期烟火外,乱崖森树竹门幽。

注释:

  • 云飞泉落两悠悠:云飘飞,泉水流淌,景象宁静而悠远。
  • 积雨初收听鹁鸠:经过长时间的雨后,听到鹁鸠(一种鸟名)的叫声。
  • 眼底自怜僧可共:眼中所见之景,让人感到自己如同与僧人共处一室,彼此相互怜惜。
  • 腰间那有带堪留:腰间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带走。
  • 亭台几日吟将遍:在亭台之间停留了好几天,反复吟诵诗文。
  • 水石何时话再投:不知何时才能再与水石对话交流。
  • 更与相期烟火外:希望能在烟火之外的地方再次相会。
  • 乱崖森树竹门幽:乱石嶙峋,树木葱郁,竹林掩映的山门显得幽深静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历海珠寺时的感受。首联“云飞泉落两悠悠,积雨初收听鹁鸠”以云飞泉落、积雨初收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颔联“眼底自怜僧可共,腰间那有带堪留”表达了诗人对与僧人同处一室、共同欣赏美景的感慨。颈联“亭台几日吟将遍,水石何时话再投”则反映了诗人在寺庙中长时间驻足,沉浸在诗文之中的情景。尾联“更与相期烟火外,乱崖森树竹门幽”则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聚于烟火之外的约定和期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趣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