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为诸生哭广文,无端宿草暗孤坟。
苏湖教法谁应继,江海诗名世共闻。
过客满门歌薤露,梦仙何处踏梨云。
哀辞未写交游恨,更采蘋花荐苾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对诗句进行逐句翻译。
“欲为诸生哭广文,无端宿草暗孤坟”,意谓:我想替所有的学生来痛哭这位教谕的坟墓,但是那荒废的野草丛中,却有他的尸骨,无人掩埋,显得如此凄凉;“苏湖教法谁应继,江海诗名世共闻”,意谓:苏湖的学风,应当由谁来继承?而他的名声,已经传遍江海;“过客满门歌薤露,梦仙何处踏梨云”,意谓:那些来访的人,都唱起了薤露之歌来祭奠他,然而他却已不知去向,只能在梦中寻觅他的踪迹;“哀辞未写交游恨,更采蘋花荐苾芬”。“哀辞未写”即没有写上哀词,“苹花”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篇名,这里用来象征陈教谕,“荐苾芬”即献上香花。“哀辞未写交游恨,更采蘋花荐苾芬”,意思是:还没有写上哀辞,我内心就充满了对陈教谕的悲痛之情;我还要采摘蘋花,来表达我的敬意。接着,要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构思、手法等,并注意不要脱离注释和标题。最后,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
译文:想为诸生哭广文,无端宿草暗孤坟。苏湖教法谁应继,江海诗名世共闻。过客满门歌薤露,梦仙何处踏梨云。哀辞未写交游恨,更采蘋花荐苾芬。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吊唁陈教谕时所怀有的复杂心情。陈教谕去世,作者十分悲痛,但又想为他写下哀辞,所以心中充满矛盾和痛苦。
第一首诗,诗人先描绘了吊唁的场面。陈教谕的墓地荒凉冷落,令人感到悲伤。诗人用“无端”二字,写出了他的墓草长满了,没有人来祭扫的凄凉景象。诗人以悲愤的心情,抒发了对陈教谕的悼念之情。
第二首诗,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他想到自己与陈教谕的关系,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命运,都与陈教谕有关。因此,他对陈教谕的死非常痛心。同时,他也想到,陈教谕已经去世很久了,人们还常常提起他的名字,这又使他觉得惭愧。
第三首诗,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他想到陈教谕生前为人正直善良,死后却没有人知道,这使他更加难过。他想到自己虽然已经离开陈教谕很久了,但仍经常想起他,这又使他更加难过。
第四首诗,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情绪。他既想为陈教谕写下哀辞,又因为还没有写完哀辞而感到遗憾。他想要采摘蘋花献上,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作者在吊唁过程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