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向云林缥缈间,何如李白在匡山。
每令童子移书帙,时许仙人飒佩环。
讲罢风生幽壑底,梦回月到碧溪湾。
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对匡山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爱向云林缥缈间,何如李白在匡山(第一句)
“爱向”是“喜爱”,“云林”指高峻的山峰,“缥缈间”指山峰云雾缭绕之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喜爱自然风光、向往自由的情感。这里用“匡山”与“匡世”相比,表达了诗人追求高尚境界、不为尘世所累的理想。
每令童子移书帙,时许仙人飒佩环(第二句)
“移书帙”指打开书本阅读,“仙人”指仙人般的人物,“飒佩环”意为飘逸如仙人般佩带长环。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与童子一起研读书籍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
讲罢风生幽壑底,梦回月到碧溪湾(第三句)
“讲罢”指讲完课,“风生幽壑”形容讲课时声音悠扬,“幽壑底”指深邃的山谷之中,“梦回月到碧溪湾”形容梦境中月光洒满碧绿的溪流,这里的月色如水,意境优美。这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课堂氛围和梦境景色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沉浸在学问海洋中的愉悦心情。
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第四句)
“劳生”意为辛勤的生活,“尘遮眼”形容世俗生活的烦扰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何由共往还”意为如何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与古人一同畅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厌倦尘世喧嚣、渴望与古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心情。
赏析:这首诗以匡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匡山的自然景观和师生研习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句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意味。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