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逢令节,犹阻故园觞。
望里云千树,吟边雁几行。
老嫌身是客,时至露为霜。
为报东篱菊,应留几瓣黄。
诗句大意:
客居异乡,在重阳节这天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独自欣赏着远方的山色。
注释:
- 高秋逢令节:高秋指深秋时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故重阳节也称为“登高节”。
- 犹阻故园觞:犹,还、仍然的意思;阻,阻止,阻止回家的意思。故乡,代指家乡;觞,酒杯。
- 望里云千树:站在高处远望,只见层层叠叠的白云。望里,远处。
- 吟边雁几行:吟,即吟咏;边,旁边;雁几行,形容大雁成群结队。
- 老嫌身是客:年岁增长后感到自己如同旅人一样漂泊在外。
- 时至露为霜:随着时间的流逝,露水凝结成了霜。
赏析:
- 全诗以“客中九日”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客居他乡,过重阳节。
- 首联“高秋逢令节,犹阻故园觞”,表达了诗人虽然正值重阳佳节,但仍然无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之情。
- 颔联“望里云千树,吟边雁几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及心境。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只见层层叠叠的白云飘渺,而身边的大雁也成群结队地飞过。
- 颈联“老嫌身是客,时至露为霜”,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和感慨。岁月催人老,诗人已感身如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 尾联“为报东篱菊,应留几瓣黄”,以菊花自喻,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期待。菊花在东篱下盛开,诗人希望它能够留住一些黄色的花瓣,以期在未来的某一天能与亲人团聚共享佳节。}
《客中九日》
重阳佳节独怀乡,登高望远意何长
- 诗句释义
- 登高望远心悠悠:登高望远,寓意着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 遥想故园菊正芳:遥想故乡菊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 孤帆天际送远愁:孤帆远航,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无依。
- 莫对黄花叹白头:莫对着凋零的菊花感叹自己的衰老。
- 诗意表达
- 诗人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在重阳佳节之际,独自登高望远,感受那份孤独与哀愁。
- 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 故园情愫
- 重阳佳节思故乡: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诗人通过这一节日,更加怀念家乡的亲朋好友。
- 遥想菊花香满径:遥想菊花盛开的香气弥漫在乡间小径上,仿佛回到了那熟悉的家园。
- 情感抒发
-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远去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无助。
- 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有看到长江滔滔不息地流向远方,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 艺术特色
- 运用意象:诗人通过“云”“雁”“菊”等意象,巧妙地将重阳节的习俗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置身于重阳佳节的背景之下,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 文化内涵
-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重阳节源远流长,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 菊花文化: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高洁、坚韧的品质,也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象征物。
- 创作背景
- 诗人生平简介:《客中九日》是明代诗人王翃的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客居他乡、重阳佳节独怀乡的情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作于明代,当时诗人正处于仕途不顺、流离失所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