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燕支是汉山,壮心鸣剑扫胡还。
君王自有怀柔策,却遣丸泥闭玉关。
在探索历史的深邃背景中,《后汉书十五首》中的“指点燕支是汉山,壮心鸣剑扫胡还。君王自有怀柔策,却遣丸泥闭玉关。”这几句诗句,以深沉的历史感和激昂的气概,展现了古代英雄豪情与国家治理的智慧。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并加以赏析:
- 诗句解释:
- 指点燕支是汉山:这里“燕支”指的是今天的新疆地区,而“汉山”则指代了汉朝时期所建立的长城,即后世所称的“汉长城”。通过这样的地理位置描述,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表达了一种对古战场的怀念之情。
- 壮心鸣剑扫胡还:此句“壮心”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鸣剑”则象征着挥舞着剑指向远方的决心。而“扫胡还”则表达了驱逐匈奴、恢复中原的豪迈情怀。这里的“还”字也暗示了结束战争、回归和平的愿望。
- 君王自有怀柔策:这里的“君王”指的是汉代的统治者,他们采用了一种更为柔和的政策来处理外患,即所谓的“怀柔政策”。这种策略强调的是安抚而非武力征伐,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外交政策的深思熟虑。
- 却遣丸泥闭玉关:最后的“却遣”表达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行动,“丸泥”则是古代的一种封堵技术,而“闭玉关”则形象地描绘了用丸泥封锁重要关口的防御措施。这里的“闭”字不仅意味着物理上的封闭,也象征着心理上的威慑。
- 译文:
- 指着燕支就是汉山,心中壮志未灭挥剑扫平胡人。
- 君王自持怀柔之策,却派遣珍珠泥土封闭玉门关。
- 赏析:
- 此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于英勇将领臧宫的赞颂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臧宫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战士,更是一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战略家。他的行为展示了古代将领在面对外敌时的策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深层含义。
- 诗中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如“指点燕支是汉山”,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片土地上的英雄们,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这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效果,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 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考虑的智慧和勇气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郑学醇的《后汉书十五首》中的“指点燕支是汉山,壮心鸣剑扫胡还。君王自有怀柔策,却遣丸泥闭玉关。”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英雄精神的赞颂和对治国理政智慧的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与胸怀,以及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