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鸾望阙复临边,夹道人看气倍前。
素鞸已终风木恨,黄麻亲向穸原宣。
枢星影近台三象,卿月光摇尺五天。
特简遄从归沐日,对扬恰值建元年。
冠加廌角峨应甚,赐有龙文许自专。
借箸独当天下计,折冲随运掌中权。
黑衣岂直朝来补,朱帝繇兹世共联。
身历四朝元未老,城如万里信加坚。
可知横草无如此,见说分茒即在焉。
勒石只堪标懿绩,具瞻还为表凌烟。
【注释】
- 题肤功雅奏图:指皇帝赐给大臣的御笔书写的功绩表。肤,皮肤。功,功绩。雅,美好。奏,上奏。
2.和鸾望阙复临边,夹道人看气倍前:和鸾(和凝),唐宰相,字鸾鹄,并州晋阳人也。他任相时,曾于大内建“五福殿”,以五色画云为天,以五采画地为地,谓之“五福阁”。《旧唐书》卷一一六有传。望阙,望见宫殿楼台。复,再,又一次。临,靠近。夹道,两旁的道路。人,众人。看,观看。气,气氛、气息。倍前,胜过从前。
3.素鞸已终风木恨,黄麻亲向穸原宣:素鞸(kuò),素纱鞋,白色鞋子。终,结束。风木恨,指父母去世的悲哀。黄麻,黄色丝织品。亲向(zhǐ xìng)穸原宣,亲自到墓前宣布。穸原,墓穴的土堆。
4.枢星影近台三象,卿月光摇尺五天:枢星,北斗七星中的紫微垣,又称帝座。三象,三台星。古代认为三台与朝廷的政事密切相关,故称。卿月光摇尺五天,比喻天子的光辉照耀大地。
5.特简遄从归沐日,对扬恰值建元年:特简,特别选拔。遄从,急忙跟随。归沐日,回家沐浴的那一天。对扬,相互辉映。建元,年号。
6.冠加廌角峨应甚,赐有龙文许自专:冠加,戴上帽子。廌角,獬豸(shè zhì)的角,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峨应,形容高耸的样子。应,应对、应答。赐有龙文,赐予带有龙纹的物品。许自专,允许自己专断。
7.借箸独当天下计,折冲随运掌中权:借箸,倚着筷子思考问题,表示深思熟虑。折冲,用武力战胜敌人。随运,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行动。掌中权,掌握权力。
8.黑衣岂直朝来补,朱帝繇兹世共联:黑衣,指平民百姓。朝来补,朝臣补充官职。朱帝,红衣皇帝,指帝王。繇(yóu),同“由”,因为。世共联,共同联结在一起。
9.身历四朝元未老,城如万里信加坚:身历四朝,经历了四个朝代。元,通“原”。信加坚,确实更加坚固。
10.可知横草无如此,见说分茒即在焉:可知,可以知道。横草,横卧在地上的草。无如此,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见说分茒,听说这里有分菜的人。见说,听说。
11.勒石只堪标懿绩,具瞻还为表凌烟:勒石,刻石记事或铭志于石。仅堪,只是能够做到而已。标懿绩,标明自己的功绩。具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为表凌烟,作为纪念像在凌烟阁上排列起来。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置的画像陈列之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赞颂一幅功臣图,抒发了作者对功臣们的赞美之情。此诗前半部分写功臣图的形貌特征,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功臣们的精神品质。
全诗以赞颂功臣图为主题,但又不是单纯地写功臣之德、之功,而是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使整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咏物诗中的佳作。
第一句点名题目:“题肤功雅奏图”,“题肤”二字既指出了这幅图是用白绢制成的,又暗含了功臣们在战场上杀敌的英勇无畏精神;“功雅”二字则表明了这些功臣们功勋卓著且技艺非凡。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诗人描绘出一幅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站在宫殿门前,威武壮观,气势不凡。“夹道”,指两侧的道路。人们围观他们的情景与“气倍前”相呼应,形象地写出了功臣们威武壮观、令人敬畏的气势。第三句则是诗人的感慨——这些功臣们虽然已经战死沙场,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在人间流传,他们的事迹将永载史册。
第四句诗人进一步展开议论:这些功臣们不仅在生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死后还得到了皇帝的褒奖。第五句则具体描绘了这一情景——皇帝亲自来到功臣们的墓地进行祭奠活动。第六句则是诗人对功臣们的赞叹——他们在生前就已经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第七句则是对他们的进一步赞扬——他们被赐予带有龙纹的物品以彰显其尊贵的地位。第八句则表现了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掌控——“赐有龙文许自专”表明他们拥有足够的权力去指挥战争,而无需依赖皇帝的命令。第九句则是对这些功臣们的评价——他们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而是真正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第十句则是对他们的赞美——“朱帝繇兹世共联”表达了诗人对功臣们与帝王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的安宁的决心。
第十一句诗人再次强调了功臣们的贡献——“身历四朝元未老”意指这些功臣们在经历了四个朝代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志;“城如万里信加坚”则是指他们的忠诚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摧。第十二句是诗人对于功臣们的评价——他们不仅是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第十三句则是他们的精神特质——“黑衣岂直朝来补”意味着他们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战;最后一句则是对他们的一种期待——“见说分茒即在焉”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