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
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
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
注释
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
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
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
赏析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山雨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形成了一种朦胧的氛围。而南明(即南方的夕阳)则将楼台照得明亮如昼,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雨比作一位轻盈的舞者,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在这里,“仗节”是指手持节杖,象征着坚守节操;“中郎”则是指汉代的一位名将李陵,他曾因得罪汉武帝而被流放北海,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操。诗人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忠诚、坚守信仰的敬仰之情。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感到有些许的无奈和惆怅,但又希望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同时,他也感叹那些美好的事物为何总是无人欣赏,这也许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孤独感吧。
“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最后这两句诗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总结。诗人通过描写近水的蝼蝈叫声,暗示了生活的喧嚣和纷扰;而永夜的喧哗声则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梦想。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