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不豢食,疆受组与羁。
低头衡轨下,各自东西驰。
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
六合始一家,恩爱巳乖离。
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
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
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

【注释】

野马:指无家畜喂养的马匹,比喻不受约束。疆受:被限制。组与羁:缰绳和绳索,用来束缚。

低头:低头奔驰。衡轨(gōngguǐ):古代车轮的两轴之间有一根横木,用以平衡重量,防止车轴弯曲,称为“衡”,所以“衡轨”就是车轴。

各自东西驰:各自向东或向西奔驰而去。

尊君师:尊奉君主。斩艾:铲除。

六合(lùn hé):天地四方,这里泛指天下。

恩爱:恩惠和爱戴。乖离:分离。

山东客:崤山以东的人民。揭竿(jiān gān):举起竹竿,起义的意思,这里指起义军。以为旗:作为旗帜。

骊山徒: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的起义军徒众。天下响应之:天下都起来响应他们。

素车:白色丧车,指送葬的车。轵道:古道路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北。

嗟咨:哀叹。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社会动乱、人民疾苦的反映。全诗共二十四句,前六句为起兴,后十六句为正意。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平易,但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首联两句,诗人用“野马”作比,生动地写出了战乱中人们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接着写“疆受组与羁”,进一步描绘了人民受到严密管制,无法自由生活的困境。

颔联两句,诗人通过写人们低头奔驰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崤山以东人民起义斗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动乱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既表现了诗人对动乱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同时,诗人在诗歌语言上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风格,既朴实自然,又充满力量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