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志报复,金台求俊贤。
下齐如破竹,大耻雪九泉。
六王死灰人,安可与比肩。
奈何骄气盈,妄想彼神仙。
安期不可致,即墨火巳然。
煌煌召公业,委弃如浮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咏史诗。诗中通过赞美燕昭王、六王和安期生等人的历史事迹,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前279年),即燕王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君主。他为了振兴国家,曾悬赏千金求贤若渴。在这首诗中,作者借赞颂燕昭王之志,来抒发自己对于英才的渴望和对于历史英雄的怀念。
六王(指春秋时期的六位国君),这里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卓越的成就,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有的被推翻,有的自杀,有的亡国。在这里,作者用“死灰人”来形容这些英雄人物的消逝,表达了对他们的惋惜之情。
安期生(约活动于西汉时期),传说他是蓬莱仙岛的神仙,与黄帝、老子并称“三皇”。据说他曾向汉武帝献上长生不老之药,但被拒绝。在这里,作者用“安期不可致”来讽刺那些自命不凡、妄图长生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部出现了分裂。而“即墨火已然”一句,则是指唐朝的灭亡。在这里,作者用“煌煌召公业”来赞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开创基业的伟大功绩,同时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忧虑之情。然而,他也明白历史的变迁是无法阻挡的,因此只能接受现实,寄希望于后人能够奋发向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这首诗通过对燕昭王、六王和安期生等历史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