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伐岂再植,壁毁宁复完。
议狱有缓死,圣言垂不刊。
两造既偏听,无辜遘凶残。
况复使其孥,流离播夷蛮。
司牧尽瞠视,佐使独悲酸。
抗诏动鬼神,润泽生枯乾。
死者纵不生,魂魄亦获安。
孤儿虽不夭,且得依故山。
圣人迈种德,惠及毛与翰。
云胡任民寄,视之如草管。
为君歌此曲,歌竟起长叹。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以仁所作的《题林以仁平反诗卷》中的一句。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木伐岂再植,壁毁宁复完。(“木伐”指的是砍伐树木,“岂再植”表示即使可以再次种植,但已经破坏了的树木也不可能恢复原貌;“壁毁”指墙壁被毁坏,“宁复完”表示即使可以重建,但已经毁坏的墙壁不可能完全恢复。)
注释:比喻事情已经被破坏,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事情已经发生且无法挽回的无奈和悲哀。议狱有缓死,圣言垂不刊。(“议狱”指的是审理案件,“缓死”表示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减轻犯人的刑罚;“圣言”指的是圣人的话,“垂不刊”表示这些言论将被永远流传下去。)
注释:意思是说在审理案件时,即使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也要尽量遵守法律,不能随意减免刑责。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古代法治精神,强调在处理案件时要遵循法律法规,不能因为特殊情况而滥用权力。两造既偏听,无辜遘凶残。(“两造”指的是双方当事人,“既偏听”表示双方都在听取对方的意见,没有公正地听取各方陈述;“无辜”是指无辜者,“遘凶残”表示遭受了严重的伤害。)
注释:意思是说在审判过程中,如果双方都只听取了一方的意见,那么无辜者就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赏析:这句诗批评了古代司法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审判过程中应该保持公正无私。况复使其孥,流离播夷蛮。(“孥”指的是妻子儿女,“流离”是指流离失所,“播夷蛮”是指散布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注释:意思是说在审判后,无辜者的家属也被牵连,被迫离开家园,流落到边远地区。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无辜者遭受牵连的悲惨境遇。司牧尽瞠视,佐使独悲酸。(“司牧”指的是地方官员,“尽瞠视”表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佐使”指的是法官或司法官,“独悲酸”表示只有他们独自感到悲伤和痛苦。)
注释:意思是说地方官员对于司法不公的情况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辜者受到牵连。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的司法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强调政府官员应该维护正义,保护民众利益。抗诏动鬼神,润泽生枯乾。(“抗诏”指的是抗拒命令,“动鬼神”表示能够影响神灵;“润泽”指的是滋润大地,“生枯乾”表示能够恢复生机。)
注释:“抗诏”在这里指的是不畏强权、敢于反抗不公的行为;“动鬼神”表示这样的行为具有震慑力,能够让邪恶势力退避;“润泽”在这里指的是让大地重新焕发生机;“生枯乾”表示使得干涸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赏析:这句诗赞扬了那些敢于反抗不公、保护正义的行为,强调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死者纵不生,魂魄亦获安。(“死者”指的是已经死去的人,“纵不生”表示即使他们未能复活;“魂魄”指的是灵魂和肉体,“亦获安”表示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得到了安宁。)
注释:意思是说即使死者无法复活,但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得到了安宁。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死轮回的哲学观点,强调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孤儿虽不夭,且得依故山。(“孤儿”指的是失去父母的孩子,“虽不夭”表示虽然未能长寿;“且得依故山”表示还能回到故乡生活。)
注释:意思是说虽然失去了双亲的孩子未能长寿,但他仍然能够得到庇护和关爱,回到故乡生活。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孤儿的同情和关怀,强调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圣人迈种德,惠及毛与翰。(“圣人”指的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迈种德”表示他能够发扬光大道德;“惠及”指的是恩惠广大,“毛与翰”指的是草木和羽毛,比喻微小的事物也能够感受到恩惠。)
注释:意思是说圣人能够将高尚的道德发扬光大,使得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能受到恩惠。
赏析:这句诗赞扬了圣人的伟大道德品质和影响力,强调道德的力量是无所不在的。云胡任民寄,视之如草管。(“云胡”表示为什么;“任民寄”指的是放任百姓自由发展;“视之如草管”表示像管理草丛一样随意对待百姓。)
注释:意思是说为什么要放任百姓自由发展,却像管理草丛一样随意对待他们呢。
赏析:这句诗批评了统治者对百姓的不负责任态度,强调应当珍惜百姓的生存权利,不要随意对待他们。为君歌此曲,歌竟起长叹。(“为君”指的是为君主创作歌曲;“歌此曲”指的是创作这首曲子;“竟起长叹”表示创作完成后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注释:意思是说为君主创作这首曲子,创作完成后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和忧虑之情,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