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县九宇,三代法乃变。
汉祖都咸阳,一统制荒甸。
豪雄既铲削,疮痍获休宴。
文皇继鸿业,垂拱未央殿。
累岁减田租,频年赐缣绢。
太仓积陈红,圜府朽贯线。
是时江南粟,未尽输赤县。
方今贡赋区,两际日月竁。
胡为倚东吴,转饷给丰膳。
径危冒不测,势与蛟龙战。
遂令鲇与鲵,掉尾乘利便。
扼肮要国宠,金紫被下贱。
忠良怒切齿,奸宄竞攀援。
包羞屈政典,尾大不可转。
圣人别九州,田赋杨为殿。
中原一何膴,所务非所先。
豳风重稼穑,王业丘山奠。
夫征厉末习,孰敢事游燕。
哀哉罔稽古,生齿徒蕃羡。
一耕而十食,何以奉征缮。
长歌寄愁思,涕泪如流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感时述事十二首》,其内容如下:
1. 秦皇县九宇,三代法乃变
- 解释: 秦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 关键词: 秦皇、郡县制
- 赏析: 郡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它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势力过大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降等。
2. 汉祖都咸阳,一统制荒甸
- 解释: 汉朝建立后,定都长安(今西安),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这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关键词: 汉祖、咸阳
- 赏析: 咸阳作为古都,见证了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为汉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长安作为都城,也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豪雄既铲削,疮痍获休宴
- 解释: 经过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一战争,中原地区的战争创伤得到了恢复,国家开始走向繁荣。
- 关键词: 豪雄、疮痍
- 赏析: 这两代君主通过武力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统治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文皇继鸿业,垂拱未央殿
- 解释: 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先辈的大业,他勤政爱民,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 关键词: 文皇、垂拱
- 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的仁政和才能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5. 累岁减田租,频年赐缣绢
- 解释: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唐太宗多次减免田租;同时,他还赏赐给老百姓财物,以鼓励生产。
- 关键词: 田租、缣绢
- 赏析: 唐太宗的这些举措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也反映了他的仁政理念。他深知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6. 太仓积陈红,圜府朽贯线
- 解释: 国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而仓库中的铜钱却已经锈迹斑斑。
- 关键词: 太仓、陈红
- 赏析: 这个描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国家的富足和物资的匮乏。虽然国库中粮食堆积如山,但因为铜钱已经锈蚀,导致无法流通使用,反映出当时货币流通体系的混乱和财政管理的不善。
7. 是时江南粟,未尽输赤县
- 解释: 当时的江南地区还没有将所有的粮食全部输送到京师长安或其他重要的城市。
- 关键词: 江南、粟
- 赏析: 这个描述揭示了当时南方地区与中央朝廷在物资交流上的不平衡,也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和地域之间的差异问题。
8. 方今贡赋区,两际日月墣
- 解释: 当前国家需要交纳的赋税区域广阔,而时间却非常紧迫。
- 关键词: 贡赋、两际、日月墣
- 赏析: 这个描述表达了当时国家税收压力巨大,而征收的时间却非常有限的情况。这也反映了国家财政的紧张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9. 胡为倚东吴,转饷给丰膳
- 解释: 为何要依靠东吴的力量,将粮食转运到京城呢?是因为京城需要更多的粮食来满足百官和民众的需求。
- 关键词: 胡为、西吴、转饷
- 赏析: 这个句子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东吴支援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粮食供应的重视,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
10. 径危冒不测,势与蛟龙战
- 解释: 直接面对危险,冒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就像蛟龙与水搏斗一样。
- 关键词: 径危、冒、不测、蛟龙
- 赏析: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敢无畏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挑战的勇敢应对态度。
11. 遂令鲇与鲵,掉尾乘利便
- 解释: 于是,那些像鲇鱼和鲵鱼一样的小人,尾巴摇动,趁机谋取利益。
- 关键词: 鲇、鲵、掉尾、乘利便
- 赏析: 这个句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小人得志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提醒人们警惕那些利用机会谋取私利的人。
12. 扼肮要国宠,金紫被下贱
- 解释: 有些人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和地位,但却被低贱的人所包围。
- 关键词: 扼肮、要国宠、金紫、下贱
- 赏析: 这个句子揭示了当时社会权力和地位分配的不公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和争夺,以及对低贱者的歧视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