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能一过,住泊偶随缘。
弟子供斋几,都人候讲筵。
家通慈氏学,山隐辟支禅。
我愧操彤管,将诗未可传。
【注释】
斋:指僧人的僧舍。
过:经过。
供斋:指施舍斋食,为僧侣们准备饮食。
都人:京城的人。
慈氏学:佛教中以慈悲为本的学说,也即禅宗。
辟支:佛经中的一位菩萨名,这里指隐居山林的和尚。
操彤管:持笔写作诗文。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谦之作。首联写自己与恩上人有过一面之交,但未敢与他见面。颔联写自己虽然曾到过他那里一次,但他并不因此而留下好印象。尾联说自己愧于有文才,不敢将诗句传给他人。全诗流露出作者对恩上人的仰慕之情。
此诗是一首题壁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冬。当时作者在长安任监察御史。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时为恩上人题写的。
第一句“恩上人过斋中”,说明诗人和恩上人有过一面之交,但未敢与他见面。“过斋中”是说恩上人曾经来过他的住所。“斋”是僧舍,这里借指诗人自己的住所。第二句“柴门能一过”,“柴门”是贫贱人家的大门。“能”是能够的意思。这一句说明恩上人在长安期间曾经到过贫贱之家一次,但恩上人并没有留下好印象。第三句“住泊偶随缘”,“住泊”是投宿住宿。“缘”是因缘、机会。这一句说恩上人来到他那里投宿住宿,只是偶然的事情,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第四句“弟子供斋几”,“供”是供给、奉献。“斋”是施舍斋食,为僧侣们准备饮食。“几”是小桌、矮凳之类,这里是说恩上人曾在他的住所吃过饭,但恩上人并没有因此留下好印象。第五句“都人候讲筵”,“都人”是对京城人的称呼。“讲筵”是指讲经说法的场所。这一句意思是说恩上人曾在京城等待讲经说法,但恩上人并没有因此留下好印象。第六句“家通慈氏学”,“慈氏”是佛教中以慈悲为本的学说,也即禅宗,这里泛指佛教。这一句说恩上人曾到过寺庙,但恩上人并没有因此留下好印象。第七句“山隐辟支禅”,“山隐”是指隐居山林的和尚。“辟支”是佛经中的一位菩萨名,这里指隐居山林的和尚。这一句意思是说恩上人曾到过寺庙,并在那里隐居山林。第八句“我愧操彤管”,是说由于自己有文才,不敢将诗句传给恩上人。这一句是诗人谦虚的表现。第九句“将诗未可传”,“将诗”指将要写的诗章。“传”是传送。这一句是说自己还没有将诗句写好,还不能将诗句传给恩上人。第十句“将诗未可传”,是说自己还没有将诗句写好,不能将诗句传给恩上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括。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因为自己有文才,不敢将诗句传给恩上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恩上人的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