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江城蜡炬残,愁闻使者募材官。
秋成百粤诛求尽,乱后三吴戍守难。
楼橹月明乌鹊起,海门风急皂雕寒。
谁令白首含毫客,时向霜前把剑看。

【注释】夜幕降临时江边停泊。旅居在江城,看到蜡烛已经燃尽了,听到使者招募士兵的号令。岭南地区秋收之后,讨伐征调十分繁重;乱后吴越一带戍守艰难。月光照在楼橹上,乌鹊惊起,海门风急,皂雕也感到阵阵寒意。谁是让我白发苍苍却还要挥笔写诗的诗人呢?现在只能对着霜天独自把剑观看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梓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杜甫虽未仕于唐廷,但仍然关心国家和人民。诗以“旅泊”二字开头,点出自己的行踪、身份和处境。接着三句写自己的处境与心情。首句中的“蜡炬”暗指蜡烛。因为蜡烛燃尽了,所以诗人不禁要闻听朝廷的号令招募士兵。第二句中“愁闻”一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第三句中的“百粤”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而“三吴”则是指东南地区。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南诏的征讨。南诏,即南诏王,唐朝时期统治云南一带。诗人在这里借代南诏。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同情。第四句中的“秋成”“秋成”指的是秋天的时候,“诛求”指征收赋税。这两句表明战乱之后,南方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第五句中的“三吴”是指东南地区,“戍守难”指守卫困难。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东南地区的担忧。第六句中的“楼橹”是指楼橹上的瞭望台。“乌鹊”指乌鸦,古人认为乌鸦有报晓之能。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夜晚在楼上看到的景物和感受。最后两句中“谁令”一句反诘,表示无奈。“白首”指年老的人,这里用作谦词,自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自己一生的感慨。最后两句中“霜前”指早上,“把剑看”指看着手中的剑。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依然坚持正义的决心以及自己的壮志未酬的遗憾。整首诗通过描述自己在江边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同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