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北走邯郸道,一上高台万里思。
马服山从低树见,葛鹅城为浊河移。
啼乌岂是娇歌日,衰草全非袨服时。
六国不知蚕食易,西来游客最堪疑。
丛台
磁州北走邯郸道,一上高台万里思。
马服山从低树见,葛鹅城为浊河移。
啼乌岂是娇歌日,衰草全非袨服时。
六国不知蚕食易,西来游客最堪疑。
译文注释与赏析:
- 丛台: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建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 磁州北走邯郸道:从磁州出发向北前往邯郸的路径。磁州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名,而邯郸则是赵国的都城,两地间有重要的地理和政治联系。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历史的追忆和对故国的怀想。
- 一上高台万里思:站在丛台上远望,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乡愁和思念。这里的“高台”象征着高处不胜寒,而“万里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马服山从低树见:在丛台中可以看见远处的马服山。这里使用了“从低树见”来形容距离感和视角的变化,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慨。
- 葛鹅城为浊河移:提到葛鹅城,这是另一个与丛台相关的地名,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军事要塞或城市。这里的“浊河移”则暗示了河流的变迁,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
- 啼乌岂是娇歌日:此处用“啼乌”象征夜晚的乌鸦叫声,而“娇歌日”则反讽地指出那些看似美好的声音实际上可能只是虚假的装饰或是悲伤的表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
- 衰草全非袨服时:描述的是一片曾经繁茂的草原,现在已经变得荒芜。这里的“袨服时”指的是过去繁荣的景象,现在却是满目疮痍。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对事物的巨大影响。
- 六国不知蚕食易: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六国”,这里暗指历史进程中的侵略和吞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忧虑。
- 西来游客最堪疑:最后一句中,“西来游客”可能是指来自远方的游人,他们的到来给诗人带来了一种不安和疑问。这里的“堪疑”表达了诗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内心的态度。整首诗通过描绘丛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以及周边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