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淮水下邗沟,何处关山独倚楼。
赋后芜城荒井径,书来瓜渚断江流。
青天寒色千砧夕,沧海潮声万弩秋。
满目苍苍见平楚,不知歌吹在扬州。
秋夜登广陵城
西风淮水下邗沟,何处关山独倚楼。
赋后芜城荒井径,书来瓜渚断江流。
青天寒色千砧夕,沧海潮声万弩秋。
满目苍苍见平楚,不知歌吹在扬州。
注释:
- 西风:秋风,代表秋季的风。
- 淮水:指的是淮水河流。
- 邗沟:古运河名,位于今天的扬州市境内。
- 关山:指代远在他乡的山川,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他的友人所在的遥远之地。
- 芜城:指的是废弃的城市,这里可能是诗人曾经去过的地方。
- 井径:指废弃的井道。
- 瓜渚:古地名,今位于安徽当涂县附近。
- 砧(zhēn):一种打击乐器,也用来比喻砧板声。
- 沧海:大海。
- 潮声万弩(nǔ)秋:形容海潮声大得如同无数支弩箭齐射。
- 苍苍:辽阔的样子。
- 平楚:平坦的楚地,指长江以南地区。
- 歌吹:歌唱和吹奏乐器的声音。
译文:
西风吹过淮水边的邗沟,我独自一人站在高楼眺望远方。
赋罢之后荒芜了旧时的城镇,书信传来时却只见瓜州河水中断流。
青天下寒冷如千块砧石敲击黄昏,海浪声中仿佛听到了万支弩弓的秋声。
满眼望去都是一片苍茫的平原,我却不知道那歌声和管乐此刻正飘荡在扬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登上广陵城的高楼,眺望着远方的景象,感受着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壮丽。
首句“西风淮水下邗沟”,开篇即以秋风拂面,引领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西风吹过淮水边的邗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和感慨。这里的“邗沟”不仅是地理上的一条河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第二句“何处关山独倚楼”,诗人通过“独倚楼”这一动作,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他站在这座楼上,凝视着远方的关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这里的“关山”既是地理上的屏障,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接下来的两句,“赋后芜城荒井径,书来瓜渚断江流”,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赋罢之后,芜城变得荒凉,井径也被废弃;而书信传来时,瓜州的江流却被阻断,无法继续流动。这里的“芜城”和“瓜渚”都是诗人曾经经历过的地方,但现在已经无法再见到他们昔日的繁华景象。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最后两句“青天寒色千砧夕,沧海潮声万弩秋”,诗人通过对青天、寒色、砧石、秋日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和落寞。青天的寒冷、砧石的敲击声、秋日的海浪声,都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这里的“砧”(zhēn)是一种打击乐器,也用来比喻砧板声;而“弩(nǔ)”则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叠加,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的两句“满目苍苍见平楚,不知歌吹在扬州”,则是诗人对远方的想象和期待。他虽然眼前所见都是一片苍茫,但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扬州的美丽和繁华。这里的“满目苍苍”意味着视野开阔,而“歌吹在扬州”则暗示着扬州是一个充满音乐和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的“扬州”既是诗人心中的故乡,也是他向往的地方。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