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高风孰与齐,去思多在七闽西。
贤声邺郡春秋纪,乡行平舆月旦题。
马鬣只今封玉碗,鸾书何日下金闺。
诸孙结驷多冠盖,人向闾门忆杖藜。

【注释】

葛明府,即葛子静,字子真。七闽,福建。邺郡,指魏晋时高阳王元雍、元恺、元忠等,他们以贤德著称于世。“乡行平舆”,指汉末名士刘平舆。月旦题,指汉代的风俗:每至正月十五日,大家聚集一起评议当月人物。马鬣(liè),指封好的玉器。鸾书,指皇帝赐给臣下的诏书。诸孙,指葛家的子孙。结驷,指车驾四马拉一辆车。冠盖,指官吏的帽子和车子。闾门,指里门。杖藜,指手拄拐杖。藜,一种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葛子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扣题目“挽葛明府子静”,抒发了诗人对这位贤能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朋友离开后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一句:“循吏高风孰与齐。”循吏,有政绩的官吏。高风,高尚的品格。孰,谁。意思是说,谁能与我贤明的葛子静相比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崇敬和自谦之情。在古代社会,官员的品行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风气和社会安定。因此,一个有高风亮节的官员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诗人在这里用“孰与齐”来表达自己的谦虚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贤明官员的向往之情。

第二句:“去思多在七闽西。”去思,指离别之思。七闽,指福建省。西,指南面的闽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思念之情主要寄托在闽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闽地的美丽自然景色,成为诗人思念之情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象征着友人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三句:“贤声邺郡春秋纪。”贤声,指贤德的名声。邺郡,指三国时期的魏国都城邺城。春秋纪,指历史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贤明的名声如同春秋史册般被人们传诵。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贤明品质的认可和自豪之感。诗人将贤声比喻为历史记录,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四句:“乡行平舆月旦题。”乡行,指外出行走时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平舆,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月旦题,指每月初一,朝廷官员们会在一起评议当月人物的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在外出行走时,看到了许多值得赞扬的人;而朝廷每月初一的评议活动,也是对我的评价和肯定。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中那些值得称赞的人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五句:“马鬣只今封玉碗,鸾书何日下金闺。”马鬣,指封好的玉器上的饰带。玉碗,指珍贵的玉器制成的碗。鸾书,指皇帝的诏书。金闺,指皇宫内宫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我被封为高官,享受着尊贵的生活;而何时才能得到皇帝的恩宠和重用呢?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仕途的期待和忧虑之情。诗人通过对比现在与未来,表达了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关注。

第六句:“诸孙结驷多冠盖,人向闾门忆杖藜。”诸孙,指子孙后代。结驷,指车辆前后两排都载满了马。冠盖,指官帽和车盖。闾门,指里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取得了显赫的地位和成就;而我,仍然在村头巷尾间过着简朴的生活,常常拄着拐杖行走。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子孙后代的骄傲和自豪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平凡生活的无奈和辛酸。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现状与子孙的成就,反映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整首诗通过对葛子静的赞誉和对其离别后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贤能官员的尊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前途的担忧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