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中新赐豸为冠,马首争迎镂玉鞍。
缅甸字传军府令,吐蕃书献内庭看。
霜飞藤笠秋偏早,风送芦笙夜不寒。
汉使碧鸡曾未远,登楼何处望长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送刘兵宪长钦赴滇中
廷中新赐豸为冠,马首争迎镂玉鞍。
缅甸字传军府令,吐蕃书献内庭看。
霜飞藤笠秋偏早,风送芦笙夜不寒。
汉使碧鸡曾未远,登楼何处望长安。

注释与赏析:

第一句:

廷中新赐豸为冠,马首争迎镂玉鞍。

  • 廷中新赐:指朝廷中新赐予的物品。
  • 豸为冠:指的是一种头饰。
  • 镂玉鞍:形容马的鞍子非常精致,有精美的玉石装饰。
  • 争迎:形容人们争相迎接。

第二句:

缅甸字传军府令,吐蕃书献内庭看。

  • 缅甸字:可能是指来自缅甸的使者或者文书。
  • 军府令:指军中的命令或指示。
  • 吐蕃书献内庭看:指吐蕃地区的文献被献给皇宫展示或研究。

第三四句:

霜飞藤笠秋偏早,风送芦笙夜不寒。

  • 霜飞藤笠:指在秋季,藤制的帽子上飞起了白色的霜花。
  • 芦笙:一种吹奏乐器,常用于庆祝丰收或其他节日。
  • 夜不寒:尽管是在秋天,夜晚却并不寒冷。

第五六句:

汉使碧鸡曾未远,登楼何处望长安。

  • 汉使碧鸡:古代传说中的使者骑着一只名为“碧鸡”的神鸟。
  • 碧鸡曾未远:表示汉使的路程还不算太远。
  • 登楼何处望长安:表达了诗人站在楼上,不知向何处望去,心中所想的是远方的故乡长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刘兵宪长钦赴滇中的旅途情景,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色彩,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